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
学脱离了实际,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
纵观之下,即使在创业教育提出后的若干年里,固有的教学模式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沉浸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于自我满足,造成了我们极度缺失危机意识,我们对于教育体制改革后知后觉。尽管我们已经做出改变,但我国的升学体制以及对学生学业的检验方式,又都无法给创业教育提供足够宽松的发展空间。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摆脱传统的桎梏。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少大学开设了相关“创新”的教育课程,但事实上更多的“创新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平面上。师资力量是原班人马“打造”: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硬件设施的缺少、落后;实践场地的不足:无论是在创新时间的安排和经费的多少学校都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是“研究”对象从课本上走到了课外。另外学生不了解开课目的或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创新,仅仅把它当做一个积累学分的好机会。久而久之,那种创新的意识被淡化、遗忘。“创新”这个概念很可能在摇篮里一诞生就被扼杀。
因此诸如外国的大学教授在评论中西方学生在治学上的区别时往往认为中国的大学生沟通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创业意识薄弱、实践经历不够足等。如果要说像卜述这类现象走出了课堂,而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期间呈现出来也不足为怪了。
3.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而大学生创业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还是起因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在国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创业热潮,据有关部门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则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fanwen.oyaya.net 凹丫丫范文网 )
相比从前,我国如今的创业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结构调整,这就意味着有竞争力的产业即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前景,而这些相关新产业的从业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可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而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在这个创新大行其道的时代,就业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再拘泥于“毕业就找工作”的传统思路,转而认同自主创业更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在这些较有利的创业条件下,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又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呢?
据重庆市教委的统计数据,2003年2004年两年重庆的大学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的比例是4.2%。2005年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调查,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从数据中可见,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占80%,但真正付诸于行动的却只有甚小的一部分。在“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在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中,成功率也并不乐观,2006年数据显示,中国整体的创业成功率基本达到30%,而在创业大军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只占到了成功创业企业的一成。
2004年到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而且,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各种经验,资本积累薄弱等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大多夭折。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果并不是十分乐观的。
三、加强创业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思考
我国的创业教育,有明确的政策做指导,有现实的市场环境做依据,在培养目标上并不存在太多问题,所以完善创业教育,应主要致力于教育模式的改革。
总的来说,在培养模式上,大学总体上应该更面向社会实际、更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等等。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通过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就业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
有人评价中国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竞争意识,这是我们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缺陷。在美国,大学有竞争伙伴,而我们是兄弟单位。美国大学之间存在竞争,所以能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具备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我国大学缺乏与世界名校竞争的实力并不要紧,但我们的大学生缺少竞争的意识就非常要命。目前,国内大学之间尤其是名校之间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彼此很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学生培养和大学建设都是资源的浪费。
2.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如马里兰大学,每周都会请一位成功创业人士给学生讲创业经验;学生每个学期要写一个《如何组建企业》的计划书,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商业创业竞赛,前3名可以得到5万-10万美元的奖金。很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发挥创新才能。
除了一些以国家目标导向为主的创新项目,也应该鼓励以个人兴趣出发,创立有价值项目的团队,为他们提供硬件上的帮助。给大学生运用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提出任务,按照计划努力地实施,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加强实践训练。
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而且是创新的源泉。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尽快改变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应更多地倾向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注重于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如麻省理工学院,他们的校训就是“动手动脑”,他们的课程模式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老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这些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能实现某种功能的机器。
提高实践能力,不光让大学生对社会现状有更好的把握,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造。
当然,除了改革教育模式,还有许多硬件方面我们需要考虑。比如学校设施的完备和利用程度。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所说:“我国校园设施在为学生服务的软环境上还有差距。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短,实验室设备使用率低……”。再比如师资力量和质量,教师的素质决定他们的教学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有一个完善的、可行的创业教育体制,受益的是广大的学生群体。而当我们的接班人,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真正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国家。初涉社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706.html
纵观之下,即使在创业教育提出后的若干年里,固有的教学模式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沉浸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于自我满足,造成了我们极度缺失危机意识,我们对于教育体制改革后知后觉。尽管我们已经做出改变,但我国的升学体制以及对学生学业的检验方式,又都无法给创业教育提供足够宽松的发展空间。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摆脱传统的桎梏。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少大学开设了相关“创新”的教育课程,但事实上更多的“创新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平面上。师资力量是原班人马“打造”: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硬件设施的缺少、落后;实践场地的不足:无论是在创新时间的安排和经费的多少学校都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是“研究”对象从课本上走到了课外。另外学生不了解开课目的或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创新,仅仅把它当做一个积累学分的好机会。久而久之,那种创新的意识被淡化、遗忘。“创新”这个概念很可能在摇篮里一诞生就被扼杀。
因此诸如外国的大学教授在评论中西方学生在治学上的区别时往往认为中国的大学生沟通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创业意识薄弱、实践经历不够足等。如果要说像卜述这类现象走出了课堂,而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期间呈现出来也不足为怪了。
3.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而大学生创业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还是起因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在国外越来越普及并形成创业热潮,据有关部门调查,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则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fanwen.oyaya.net 凹丫丫范文网 )
相比从前,我国如今的创业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保增长”向“调结构”转变。结构调整,这就意味着有竞争力的产业即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前景,而这些相关新产业的从业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可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而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在这个创新大行其道的时代,就业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再拘泥于“毕业就找工作”的传统思路,转而认同自主创业更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在这些较有利的创业条件下,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又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呢?
据重庆市教委的统计数据,2003年2004年两年重庆的大学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的比例是4.2%。2005年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调查,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率高达62.2%。但认为“可行”的只有28.2%,而认为“非常可行”的仅为5.8%。从数据中可见,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占80%,但真正付诸于行动的却只有甚小的一部分。在“2010全球创新型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指出,中国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而欧美的这个比率达到20%-30%。在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中,成功率也并不乐观,2006年数据显示,中国整体的创业成功率基本达到30%,而在创业大军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只占到了成功创业企业的一成。
2004年到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而且,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各种经验,资本积累薄弱等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大多夭折。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果并不是十分乐观的。
三、加强创业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思考
我国的创业教育,有明确的政策做指导,有现实的市场环境做依据,在培养目标上并不存在太多问题,所以完善创业教育,应主要致力于教育模式的改革。
总的来说,在培养模式上,大学总体上应该更面向社会实际、更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等等。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通过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就业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
有人评价中国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和竞争意识,这是我们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很大缺陷。在美国,大学有竞争伙伴,而我们是兄弟单位。美国大学之间存在竞争,所以能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具备不甘示弱、奋发向上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我国大学缺乏与世界名校竞争的实力并不要紧,但我们的大学生缺少竞争的意识就非常要命。目前,国内大学之间尤其是名校之间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彼此很少有人才的竞争和流动。这种状况对学生培养和大学建设都是资源的浪费。
2.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如马里兰大学,每周都会请一位成功创业人士给学生讲创业经验;学生每个学期要写一个《如何组建企业》的计划书,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商业创业竞赛,前3名可以得到5万-10万美元的奖金。很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发挥创新才能。
除了一些以国家目标导向为主的创新项目,也应该鼓励以个人兴趣出发,创立有价值项目的团队,为他们提供硬件上的帮助。给大学生运用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提出任务,按照计划努力地实施,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加强实践训练。
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而且是创新的源泉。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尽快改变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方式,应更多地倾向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注重于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如麻省理工学院,他们的校训就是“动手动脑”,他们的课程模式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老师发给学生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要求学生用这些零件自行设计安装一台能实现某种功能的机器。
提高实践能力,不光让大学生对社会现状有更好的把握,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造。
当然,除了改革教育模式,还有许多硬件方面我们需要考虑。比如学校设施的完备和利用程度。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所说:“我国校园设施在为学生服务的软环境上还有差距。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短,实验室设备使用率低……”。再比如师资力量和质量,教师的素质决定他们的教学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有一个完善的、可行的创业教育体制,受益的是广大的学生群体。而当我们的接班人,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真正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国家。初涉社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