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标准》的现实困境
《教师教育标准》的现实困境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该标准最快年底出台。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称,按照新标准,现在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他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学生),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6月27日《法制晚报》)。
作为一名曾经当过人民教师的人,笔者对这则新闻里面领衔起草标准的钟教授的判断一点也不感到惊奇:的确,如果按照这个新的标准,(虽然它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可以预见,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规范势必很是严格)多数老师都是不称职不合格的,因为在应试教育和当前教师教育教学成绩考核体制下,教师想做到对学生“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势必要冒一定的教学考核不及格的风险,同时学生接受老师教给的“授人以渔”的能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而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验证并看出实际效果,但是当下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教师考核体系的条条框框似乎并没有给教师这样一个制度环境来做保证。
首先从应试教育体制来说,如果这种大的体制环境不做改变,而仅仅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来进行规范,那就好比是放风筝,希望风筝能飞的高,飞的远,但是线却不够,一厢情愿而已。在现行的教育环境里,分数和升学率是能解释一切说明一切的东西,没有成绩,说其他没有多少意义,这一点对于身处三尺讲台的教师来说尤其体会深刻。笔者的当教师的朋友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对笔者说现在的教师不太好当,感觉心累,问其原因,答曰:心累。为什么心累,很多教师反映正是这么多名目繁多的考核评价认定让老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各种考核认定的反复“折腾”,这是一些一线教师朋友的最切身体会,也是笔者曾经的职业感受。在应试体制不会有大动作的现实情境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教师们一个怎样的从业环境,让他们乐于施教,在快乐心情状态下释放教学激情,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老师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正确途径。如果连施教者都感觉到疲惫,那受教者又怎么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否就已经科学有效,也值得存疑。不可否认,教学成绩的量化考核时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一个有效制度保证,但如果过于刚性的强调成绩在其中的分量和作用,那么只能产生如上面钟教授提到的那样一个现象的出现:广大中小学老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因为大家都忙着怎么逼迫学生啃书本提高成绩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研究合作。竞争那么激烈,何谈合作。考评那么刚性,何谈研究。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如果忽略现实赖以存在的本因,一厢情愿的去追求想象中的改革成果的出现,势必会造成制度出台后的实施效果与制度设计之初的想象南辕北辙,祈愿这次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不会有此结果。(盂巢)
《《教师教育标准》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