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金兰
[摘要]隐性课程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文章从分析隐性课程的含义和存在范围入手,阐述了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方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金-l(1971-),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吉林吉林132 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49-02
隐性课程研究的崛起源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危机和“反理性文化运动”两方面的推动。近年来,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增多,开始被引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中来,高校隐性课程重要意义逐渐显露,它既可以促进校内资源的整体利用,又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为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1968年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
众多学派都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进行阐释:结构功能论者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层面,微观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存在于正规课程中,宏观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的环境条件中,但都认为隐性课程传递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化;现象诠释学派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班级等教育环境中,在与教师、同辈团体的交往中,通过诠释(对话)而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意义与价值的诠释,并进而把经验扩展到生活的领域;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影响或决定正规课程的内涵和特征的价值、规范、态度是内化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习得了这些经验借以完成社会化,这些经验就是隐性课程。
尽管对隐性课程的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和生活经验,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二、隐性课程的存在范围
(一)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的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的隐性课程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包括教师教育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信念、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等。
(二)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的隐性课程
1.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包括组织者运用的理念、策略,活动过程中学生本人的感悟等。
2.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舍布局、校园艺术景点,以及教学的基本设施之中。
3.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这些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
4.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中,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和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包括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学生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健全与合理性等。
因此隐性课程的提出,使课程研究的范畴不再只停留在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上,而扩大到了要考虑到相关的背景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从而使课程开发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发隐性课程,挖掘其丰富的教育潜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三、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功能。因此,在开发隐性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发挥其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隐性课程既存在于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又存在于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下面就从这两个范围来谈谈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隐性课程的开发
1.发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这使得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弥足重要。课程目标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应大力发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以保证教学活动中隐性课程的方向性,以及教师实施隐性课程的积极性。课程目标分为情意目标、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隐性课程的目标可以重点充实到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中。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
3.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评价制度是教学的反馈机制,通过评价所取得的反馈信息可以修正和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转变教师对隐性课程的态度,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隐性课程。
(二)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隐性课程的开发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课程,开发存在于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高校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会、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把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蕴藏在主题活动之中。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要通过办好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健全并完善学校物质环境。高校要开发存在于校园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激发大学生对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认同,提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产生积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809.html
金兰
[摘要]隐性课程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文章从分析隐性课程的含义和存在范围入手,阐述了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方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金-l(1971-),女,吉林吉林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吉林吉林132 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49-02
隐性课程研究的崛起源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危机和“反理性文化运动”两方面的推动。近年来,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增多,开始被引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中来,高校隐性课程重要意义逐渐显露,它既可以促进校内资源的整体利用,又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为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1968年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
众多学派都对隐性课程的定义进行阐释:结构功能论者将隐性课程的研究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层面,微观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存在于正规课程中,宏观研究认为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的环境条件中,但都认为隐性课程传递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化;现象诠释学派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班级等教育环境中,在与教师、同辈团体的交往中,通过诠释(对话)而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意义与价值的诠释,并进而把经验扩展到生活的领域;社会批判理论认为影响或决定正规课程的内涵和特征的价值、规范、态度是内化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习得了这些经验借以完成社会化,这些经验就是隐性课程。
尽管对隐性课程的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还是非常明显的,即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和生活经验,是学校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二、隐性课程的存在范围
(一)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的隐性课程
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的隐性课程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包括教师教育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信念、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等。
(二)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的隐性课程
1.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包括组织者运用的理念、策略,活动过程中学生本人的感悟等。
2.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舍布局、校园艺术景点,以及教学的基本设施之中。
3.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这些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
4.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存在于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制度中,学生学习管理制度和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包括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学生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健全与合理性等。
因此隐性课程的提出,使课程研究的范畴不再只停留在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上,而扩大到了要考虑到相关的背景因素以及动态的因素,从而使课程开发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发隐性课程,挖掘其丰富的教育潜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三、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功能。因此,在开发隐性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发挥其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隐性课程既存在于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又存在于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下面就从这两个范围来谈谈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内隐性课程的开发
1.发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由于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这使得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弥足重要。课程目标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应大力发掘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以保证教学活动中隐性课程的方向性,以及教师实施隐性课程的积极性。课程目标分为情意目标、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隐性课程的目标可以重点充实到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中。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开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
3.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评价制度是教学的反馈机制,通过评价所取得的反馈信息可以修正和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转变教师对隐性课程的态度,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隐性课程。
(二)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外隐性课程的开发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课程,开发存在于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高校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会、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把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蕴藏在主题活动之中。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要通过办好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健全并完善学校物质环境。高校要开发存在于校园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激发大学生对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认同,提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产生积 《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