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
分享经验,促进教师群体的开放性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进行智慧分享和思想交流,而且能逐渐习惯通过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应多涉及批判性反思、合作教学和科研协作等根本性问题,以利于新老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其次,团队协作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团队整体的学习意愿和能力植根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意愿和能力,即基于教师自身对教学与科研的信念和情感。团队协作下的个体发展应更具有方向性,使教师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发展,找到自己在专业协作中的位置和归属感。
3.以教师资源的整合为平台。虽然教师个人拥有较新知识,但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就会影响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尽管知识被视为是个人的资产,但很多知识却是集体地产生与持有,只有成员在紧密联结的团队中一起工作,才能产生这样的知识。”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生成并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团队创新的基础。
由于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教师团队建设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科研协作的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要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带好一批青年教师,团结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以团队精神的凝练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以共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知识型集体。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互动质量决定团队创新的水平。因此,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的灵魂,也是一种动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倡导团队精神。教师个人应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培养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围绕共同的目标,加强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知识、经验、资源的分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其次要以团队精神为动力。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逐步达成共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5.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底蕴。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习性,团队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常规的教研组学习、工作任务式(不同学科的组合)的团队学习、课题项目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也可以是与专家的合作学习、与家长的合作学习、与社区工作者的合作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体,还取决于学校文化和结构。因此,学校要提供教师对话、交流、观摩、评鉴的活动和时间,要在教师中倡导团队合作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团队共享教师的学术成果,让教师能分享共有的信仰和价值,感受学术的真谛,追求学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文化,以提高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这种基于新的学习思维、变革理念及有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模式下的个体被动发展,转而关注教师协作文化的形成及教师专业背景的改造与重构,即从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最终形成教师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风玲,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07(1).
[2]何侃,丁勇,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战略.煤炭高等教育,2009(6)。
[3]卢绍娟,张海燕,关于高校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4]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周光召.学习、创造和创新[J].中国基础科学,2006(3).
[6]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l.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许国志,系统研究[M]航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8]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 2).
[9]魏仁兴,杨长福,复杂性思维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O]彭新武,司晓莲,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J].社会科学.2003(4).
[11]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
《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858.html
3.以教师资源的整合为平台。虽然教师个人拥有较新知识,但如果不能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就会影响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尽管知识被视为是个人的资产,但很多知识却是集体地产生与持有,只有成员在紧密联结的团队中一起工作,才能产生这样的知识。”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启发,生成并建构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团队创新的基础。
由于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因此,成员之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教师团队建设应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科研协作的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团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要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力争带好一批青年教师,团结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4.以团队精神的凝练为动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是以共同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的知识型集体。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与互动质量决定团队创新的水平。因此,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的灵魂,也是一种动力,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倡导团队精神。教师个人应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培养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襟怀,围绕共同的目标,加强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通过知识、经验、资源的分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其次要以团队精神为动力。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逐步达成共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能够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5.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底蕴。教师团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学习性,团队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常规的教研组学习、工作任务式(不同学科的组合)的团队学习、课题项目合作式的团队学习,也可以是与专家的合作学习、与家长的合作学习、与社区工作者的合作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体,还取决于学校文化和结构。因此,学校要提供教师对话、交流、观摩、评鉴的活动和时间,要在教师中倡导团队合作的、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团队共享教师的学术成果,让教师能分享共有的信仰和价值,感受学术的真谛,追求学术的最高境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术文化,以提高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这种基于新的学习思维、变革理念及有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模式下的个体被动发展,转而关注教师协作文化的形成及教师专业背景的改造与重构,即从以往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最终形成教师共同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风玲,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07(1).
[2]何侃,丁勇,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战略.煤炭高等教育,2009(6)。
[3]卢绍娟,张海燕,关于高校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4]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周光召.学习、创造和创新[J].中国基础科学,2006(3).
[6]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l.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许国志,系统研究[M]航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8]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 2).
[9]魏仁兴,杨长福,复杂性思维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O]彭新武,司晓莲,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J].社会科学.2003(4).
[11]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
《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