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杨金云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率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普通高校能否继续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指标,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普通高校的“一把手工程”。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依然没有多大改变。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破解这个就业难题呢?文章认为:一是要弄清就业困难的真正原因;二是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
[作者简介]杨金云(1966-),男,四川乐山人,宜宾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现代管理。(四川 宜宾64400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06-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率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普通高校能否继续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指标,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普通高校的“一把手工程”。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依然没有多大改变。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破解这个就业难题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弄清就业困难的真正原因,二是要从根本上去解决就业难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率的高低不仅与高校教学质量有关,还与其他很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就业途径的大转折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7年的20年里,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几乎都实行统招统分。199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明确指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分为就业指导、收集发布信息、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这标志着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分”时代基本终结,大学生就业开始以“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为主要途径。这种突如其来的大转折,家长、学生和学校没有来得及去调整和适应。由于思维的惯性很多人会仍然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是上了天堂,传统的“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这不利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学生的充分就业。
(二)招生规模的大跃进
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是在1999年6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口基总理宣布的。扩招的主要理由:一是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广大群众普遍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三是扩招也可增加教育消费,是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四是由于过去招生比例低,迫使基础教育集中力量应付高难度的(凹丫丫范文网 fanwen.oyaya.net)考试,因此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1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但是,旧的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就随之而产生。大学扩招从1999年到2006年,短短7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虽然在2007年、2008年、2009年有所控制,但仍然呈现继续增长的势头。这就使得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扩招的结果实际上是把这个就业矛盾集中地转移到高校了。
(三)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一方面,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都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但和我们30%左右的扩招速度相比,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明显不足。如果不考虑经济增长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扩招就具有一定盲目性,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毕业生数量相对过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减员增效”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共识,失业、待就业人数激增,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高校教改的慢反应
高等教育改革反应慢,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相对于中小学教育改革来说高校改革相对滞后。1951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开始了学生的“减负运动”;1978年拨乱反正后开始抓双基;1983年北京八中第一次提出了素质教育大纲;1993年2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多次提及“素质”问题;1999年6月3日颁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此,“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而高校改革呢?其素质教育方面,多半还停留在口号上,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德育教育这个核心以及创新、实践能力这两个重点。
二是相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说高校改革步伐没有跟上。从专业规划到培养目标,从科目设置到教材选用,从教学方式到考核模式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多少实质性改变,多半停留在科研成果和工作计划中,还没有真正确立和践行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观念,更没有顾及到可能出现的未来市场需求等前瞻性问题。高等教育还普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完成教学”的层面上。其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可能“不行销”,企业需要的人才缺乏,从而出现人才的结构性过剩。
(五)人才市场的趋利性
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和引导社会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决定了人才市场的趋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导减员增效和进行产业升级,造成大量失业人员冲击人才市场;二是尽可能节约培训开支,优先录用熟练工,排挤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三是为了保证开工率,企业往往会为减少婚假、产假等而限招女生;四是政府“人才工程”,盲目引进硕士博士,本科生就失去了一些可能的就业机会。
(六)就业选择的非理性
就业选择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要稳定,这主要是受长期以来大学毕业就端“铁饭碗”思维的影响;二是收入要理想,这与我们国家教育的高投入有关,长期高额投资理所应当有较好的回报预期;三是尽量留在父母身边,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关。所以,离家远了不去,待遇低了不去,私营企业不去……就业选择的非理性,也是

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87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