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何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彭峰
“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必须具有“走向需求”的思维方式。用“走向需求”这一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名义下,学生其实被异化为达成目标、得出预设教学结论的工具,这正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课堂教学所要改变的。要完成这样的改变得从变革教学思维方式开始,而思维方式的变革自然将推动教学行为的改革。
一、设置冲突——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前提
教学行为首先应该满足、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需求。先看一个案例。教《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小姑娘是怎样的人,我引导孩子们改编了故事。对两个学生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行聚焦、思考,从而建构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如果这样写,就不能算善良了,因为对妈妈一个人好,只能说小姑娘是有孝心,只有对小狗也好,才能算是善良。”学生们都认为小姑娘很有孝心,我问:“你的见解真好,那到底怎么做才能算是孝呢?”有几个孩子举手,我示意放下,说:“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看下面一段话。”我引用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孟武伯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子游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对狗对马,我们也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这能算是孝吗?” 孩子们读完,一名学生说:“小姑娘时刻担忧妈妈的疾病,还诚心孝敬,再苦再累也不在乎,所以我认为她这样做就是有孝心。”
在这个案例中,关于“孝”的认知冲突的设置是依靠学生自己对文本情节的改写而完成的。而冲突设置的持续,是由引入文本来达成的,其实质就是通过文本的比较来设置冲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文本本身的差异来形成冲突,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两个“嚷”的差异,以及“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与“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的差异,等等。这种“比较与引进”是孩子的一次次撞击,其实质就是设置认知、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激发起孩子挑战的言说“需求”,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言语实践——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核心
“走向需求”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要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这是语文学习实践的本体需求,因此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核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呢?
1.迁移。言说内容是随着言语形式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言语形式的言说内容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文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将这“浑然之物”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已储存在脑中的言说形式。
如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老师》时,蒋雨雯写的是我,她是这样讲我的性格特点的:“彭老师性格很好,有时候好,有时候又不怎么好。”她的写法并没有将我的性格写出来。我随即请大家背《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接着请大家思考一下,并模仿着写写我的性格特点。她思考后说:“彭老师的脾气很好,但是有时候还是很凶的。比如上次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结果被彭老师发现了。刚刚彭老师还在讲台上微笑着和同学们讨论,转眼间就朝我这边走来,严厉地瞪了我一眼,我害怕极了,还好,‘严寒的冬天’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变成了‘温暖的春天’。你说彭老师的脾气好不好?”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也迁移运用一些言说形式,建构了他们自己的“精彩”语言。
2.补白。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中已经作了一些暗示或提示。因此,“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视野,是文本解读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建构学生各自。“五彩”的语言。
当我们学习到《荷花》第二段时,孩子们对小莲蓬非常感兴趣。在探究了什么是小莲蓬后,我问孩子们花骨朵里有小莲蓬吗?孩子们说有呀,于是我启发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里面的小莲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下可好,孩子们激动得很,想象也很有趣,思维独特,有自己的思想。如朱姝婷说:“假如我是一个小莲蓬。我将会把世界打扮得更加美丽,让人们品尝莲子的味道;假如我是一个美丽的莲蓬,我会让周围的空气变得更清新,把环境变得更加清洁。”陶碧云急切地举起了小手,说:“我天天在妈妈肚子里,都快闷死了,等妈妈裂开肚皮,我一定要好好玩一玩。”还有的学生写的是小莲蓬与小伙伴玩耍的故事,等等。
“补白”,让学生在表述自己的“思”的言说实践中完成自己语言的建构。
三、倾听分享——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保障
“走向需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满足学生“成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如果在课堂中学生都不能说他自己的话语,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体验,即每一次言说都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么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倾听与分享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保障。
1.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如在教学《狼和鹿》第一课时课尾,我问孩子们:“你对狩猎者抱什么样的看法?请你边读边思,并且有了看法后将它写下来,下课后交给我。”
课后,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趋势”:觉得狩猎队非常狠毒的14人,占33.3 qo;觉得狩猎队很坏的4人,占9%;觉得狩猎队做错了的15人,占35.8%;觉得猎人不公平、蛮不讲理,偏心的5人,占11.9 010;其他觉得狩猎队是好人,很勇敢的5人,占11.9%。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表述上”是不尽相同的;同时还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如觉得狼狠毒、坏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科学环保方面来解读课文,等等。这些为我上第二课提供了思路,为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从而使建构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因为对学生原有思维语言范式的把握,对于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是极其重要的。
2.分享学生的真切体验。儿童天生喜欢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各种角色中,所以让学生进入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很容易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他人分享,从而达成“视界融合”,在分享中不断建构学生的语言。如我在教《狼与鹿》时,在交流了学生对狩猎队杀狼的看法后,我说:“现在,你就是凯巴博森林里的一片树叶,或者一只狼、一只鹿、一个猎人,你在面对狩猎队要枪杀狼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得很精彩:
“我是一片碧绿的小树叶,看到猎人们残杀狼,我感到很害怕,要知道狼一旦少了,鹿就会多,那么我的兄弟姐妹就会被鹿吃掉……”
“我是一只狼,我想对猎人说,你们太残忍了,鹿是我的食物,你们因为喜欢鹿,就来杀我们,这太不公平了。你们也不想想,你们的食物有猪肉、牛肉等,假如有人喜欢牛、猪等,要保护牛和猪,他们把你们杀掉,你们会同意吗?”
“我也是一只狼,猎人们,你们太愚蠢了,要知道我吃的鹿大多是病鹿呀,这可对鹿群好呀,因为病鹿被我们吃掉后,鹿的传染病就不会害到其他鹿群了呀。难道你们连食物链都不知道吗?”
“我是一个猎人,还真没有想到,我为了保护鹿而杀狼,这会害了鹿,以后再也不敢杀掉这么多狼了。唉,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课堂,其教学目标,绝不是以教师的意愿,促使学生朝着教师设定的方向发展,而是在“设置冲突”等教学行为的帮助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思想,引导他们朝着建构自己的语言方向发展,朝着发展语文素养的方向前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常州市骨干教师。 《如何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932.html
彭峰
“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必须具有“走向需求”的思维方式。用“走向需求”这一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名义下,学生其实被异化为达成目标、得出预设教学结论的工具,这正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课堂教学所要改变的。要完成这样的改变得从变革教学思维方式开始,而思维方式的变革自然将推动教学行为的改革。
一、设置冲突——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前提
教学行为首先应该满足、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需求。先看一个案例。教《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小姑娘是怎样的人,我引导孩子们改编了故事。对两个学生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行聚焦、思考,从而建构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如果这样写,就不能算善良了,因为对妈妈一个人好,只能说小姑娘是有孝心,只有对小狗也好,才能算是善良。”学生们都认为小姑娘很有孝心,我问:“你的见解真好,那到底怎么做才能算是孝呢?”有几个孩子举手,我示意放下,说:“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看下面一段话。”我引用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孟武伯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子游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对狗对马,我们也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这能算是孝吗?” 孩子们读完,一名学生说:“小姑娘时刻担忧妈妈的疾病,还诚心孝敬,再苦再累也不在乎,所以我认为她这样做就是有孝心。”
在这个案例中,关于“孝”的认知冲突的设置是依靠学生自己对文本情节的改写而完成的。而冲突设置的持续,是由引入文本来达成的,其实质就是通过文本的比较来设置冲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文本本身的差异来形成冲突,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两个“嚷”的差异,以及“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与“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的差异,等等。这种“比较与引进”是孩子的一次次撞击,其实质就是设置认知、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冲突,激发起孩子挑战的言说“需求”,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言语实践——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核心
“走向需求”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要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这是语文学习实践的本体需求,因此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核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呢?
1.迁移。言说内容是随着言语形式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言语形式的言说内容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文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将这“浑然之物”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已储存在脑中的言说形式。
如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老师》时,蒋雨雯写的是我,她是这样讲我的性格特点的:“彭老师性格很好,有时候好,有时候又不怎么好。”她的写法并没有将我的性格写出来。我随即请大家背《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接着请大家思考一下,并模仿着写写我的性格特点。她思考后说:“彭老师的脾气很好,但是有时候还是很凶的。比如上次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结果被彭老师发现了。刚刚彭老师还在讲台上微笑着和同学们讨论,转眼间就朝我这边走来,严厉地瞪了我一眼,我害怕极了,还好,‘严寒的冬天’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变成了‘温暖的春天’。你说彭老师的脾气好不好?”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也迁移运用一些言说形式,建构了他们自己的“精彩”语言。
2.补白。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中已经作了一些暗示或提示。因此,“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视野,是文本解读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建构学生各自。“五彩”的语言。
当我们学习到《荷花》第二段时,孩子们对小莲蓬非常感兴趣。在探究了什么是小莲蓬后,我问孩子们花骨朵里有小莲蓬吗?孩子们说有呀,于是我启发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里面的小莲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下可好,孩子们激动得很,想象也很有趣,思维独特,有自己的思想。如朱姝婷说:“假如我是一个小莲蓬。我将会把世界打扮得更加美丽,让人们品尝莲子的味道;假如我是一个美丽的莲蓬,我会让周围的空气变得更清新,把环境变得更加清洁。”陶碧云急切地举起了小手,说:“我天天在妈妈肚子里,都快闷死了,等妈妈裂开肚皮,我一定要好好玩一玩。”还有的学生写的是小莲蓬与小伙伴玩耍的故事,等等。
“补白”,让学生在表述自己的“思”的言说实践中完成自己语言的建构。
三、倾听分享——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保障
“走向需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满足学生“成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如果在课堂中学生都不能说他自己的话语,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体验,即每一次言说都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么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倾听与分享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保障。
1.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如在教学《狼和鹿》第一课时课尾,我问孩子们:“你对狩猎者抱什么样的看法?请你边读边思,并且有了看法后将它写下来,下课后交给我。”
课后,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趋势”:觉得狩猎队非常狠毒的14人,占33.3 qo;觉得狩猎队很坏的4人,占9%;觉得狩猎队做错了的15人,占35.8%;觉得猎人不公平、蛮不讲理,偏心的5人,占11.9 010;其他觉得狩猎队是好人,很勇敢的5人,占11.9%。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表述上”是不尽相同的;同时还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如觉得狼狠毒、坏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科学环保方面来解读课文,等等。这些为我上第二课提供了思路,为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从而使建构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因为对学生原有思维语言范式的把握,对于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是极其重要的。
2.分享学生的真切体验。儿童天生喜欢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各种角色中,所以让学生进入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很容易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他人分享,从而达成“视界融合”,在分享中不断建构学生的语言。如我在教《狼与鹿》时,在交流了学生对狩猎队杀狼的看法后,我说:“现在,你就是凯巴博森林里的一片树叶,或者一只狼、一只鹿、一个猎人,你在面对狩猎队要枪杀狼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得很精彩:
“我是一片碧绿的小树叶,看到猎人们残杀狼,我感到很害怕,要知道狼一旦少了,鹿就会多,那么我的兄弟姐妹就会被鹿吃掉……”
“我是一只狼,我想对猎人说,你们太残忍了,鹿是我的食物,你们因为喜欢鹿,就来杀我们,这太不公平了。你们也不想想,你们的食物有猪肉、牛肉等,假如有人喜欢牛、猪等,要保护牛和猪,他们把你们杀掉,你们会同意吗?”
“我也是一只狼,猎人们,你们太愚蠢了,要知道我吃的鹿大多是病鹿呀,这可对鹿群好呀,因为病鹿被我们吃掉后,鹿的传染病就不会害到其他鹿群了呀。难道你们连食物链都不知道吗?”
“我是一个猎人,还真没有想到,我为了保护鹿而杀狼,这会害了鹿,以后再也不敢杀掉这么多狼了。唉,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课堂,其教学目标,绝不是以教师的意愿,促使学生朝着教师设定的方向发展,而是在“设置冲突”等教学行为的帮助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思想,引导他们朝着建构自己的语言方向发展,朝着发展语文素养的方向前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常州市骨干教师。 《如何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