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费惠珍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蓝本,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渗透点
寻找文本的人文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1.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单元中课文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中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技术的描写,从多个侧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只要你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潜在的人文因素,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
2.以主人公形象为契合点,让遥远的人物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应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应该通过文本和生活的“链接”,提高人文渗透的有效性。
《祁黄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要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他是一个一心为公、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祁黄羊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深入文本,走近祁黄羊,在“读一品一思一晤一演”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祁黄羊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得到这样的感受时,教学的目标应该说已经达成,然而这样的人物也许孩子们只会在作业中或是考试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当孩子们说出人物特点和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并没有马上“鸣金收兵”,随即又抛下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祁黄羊这样的人吗?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思维打开了,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如忍着伤痛、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支援西藏、关心藏胞的孔繁森;放弃休息、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叶欣。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一定要举荐他人,那么我们可以从祁黄羊身上学到什么呢?经过第一问的铺垫,这下小手如林了:选班干部时不能有私心,为了班级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等。随后我还以“小祁黄羊”来肯定学生一些一心为集体服务、做事公正的行为,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带人生活,让祁黄羊的崇高品质不仅仅成为学生试卷中的一个答案,而是真正将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行为。
二、依据年龄特征因势利导,扩大人文渗透面
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谈谈人文渗透的几个做法。
1.巧编故事,学会感恩。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巧编故事,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人文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g”这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鸽子和妈妈,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小鸽子为治好妈妈的病,飞呀飞,飞过高山,终于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编成一个花环,衔在嘴里,拿回家熬成药给妈妈喝,妈妈的病终于好了。小鸽子看到妈妈的病好了,高兴得“g、g、g”地叫个不停。这个花环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g”,鸽子的“鸽”声母就是“g”。同时,小鸽子孝敬妈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在这样充满温馨和爱的故事中,小朋友不仅掌握了“g”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小鸽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圣洁的爱的洗礼。
2.观察辨形,懂得谦让。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人文。如在一年级教材教学“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是点,不是捺,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我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要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三、优化教学明理提升,落实人文渗透点
1.妙用渗透方法,寻找人文渗透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扶一把”“推一下”“送一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人生,幸福成长。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对这只“井底之蛙”进行了再认识:“孩子们,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见识短浅,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带领学生体验,用纸卷成纸筒看天,这时看到的天有多大?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个性感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交流起来:“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青蛙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人陪,很孤单。”……教师借机提升学生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择头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在人情人境的表演展示中,引领学生品出同情,品出关爱,品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课堂互动,生成人文渗透点。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能够生成人文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这样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人文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教《集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做游戏:分三组进行比赛,每组四人。同样的桌子,第一组人高马大,朝四个方向用力;第二组身材粗壮,只有一个人朝目的地用力,其他三人不出力;第三组个矮人瘦,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愉快的游戏结束后,学生对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体会特别深。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真不简单!这样的引导点拨是一个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文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对学生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副校长,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名教师。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956.html
费惠珍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蓝本,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渗透点
寻找文本的人文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1.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单元中课文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中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技术的描写,从多个侧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只要你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潜在的人文因素,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
2.以主人公形象为契合点,让遥远的人物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应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应该通过文本和生活的“链接”,提高人文渗透的有效性。
《祁黄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要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他是一个一心为公、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祁黄羊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深入文本,走近祁黄羊,在“读一品一思一晤一演”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祁黄羊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得到这样的感受时,教学的目标应该说已经达成,然而这样的人物也许孩子们只会在作业中或是考试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当孩子们说出人物特点和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并没有马上“鸣金收兵”,随即又抛下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祁黄羊这样的人吗?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思维打开了,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如忍着伤痛、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支援西藏、关心藏胞的孔繁森;放弃休息、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叶欣。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一定要举荐他人,那么我们可以从祁黄羊身上学到什么呢?经过第一问的铺垫,这下小手如林了:选班干部时不能有私心,为了班级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等。随后我还以“小祁黄羊”来肯定学生一些一心为集体服务、做事公正的行为,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带人生活,让祁黄羊的崇高品质不仅仅成为学生试卷中的一个答案,而是真正将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行为。
二、依据年龄特征因势利导,扩大人文渗透面
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谈谈人文渗透的几个做法。
1.巧编故事,学会感恩。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巧编故事,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人文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g”这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鸽子和妈妈,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小鸽子为治好妈妈的病,飞呀飞,飞过高山,终于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编成一个花环,衔在嘴里,拿回家熬成药给妈妈喝,妈妈的病终于好了。小鸽子看到妈妈的病好了,高兴得“g、g、g”地叫个不停。这个花环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g”,鸽子的“鸽”声母就是“g”。同时,小鸽子孝敬妈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在这样充满温馨和爱的故事中,小朋友不仅掌握了“g”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小鸽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圣洁的爱的洗礼。
2.观察辨形,懂得谦让。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人文。如在一年级教材教学“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是点,不是捺,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我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要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三、优化教学明理提升,落实人文渗透点
1.妙用渗透方法,寻找人文渗透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扶一把”“推一下”“送一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人生,幸福成长。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对这只“井底之蛙”进行了再认识:“孩子们,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见识短浅,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带领学生体验,用纸卷成纸筒看天,这时看到的天有多大?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个性感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交流起来:“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青蛙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人陪,很孤单。”……教师借机提升学生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择头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在人情人境的表演展示中,引领学生品出同情,品出关爱,品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课堂互动,生成人文渗透点。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能够生成人文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这样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人文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教《集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做游戏:分三组进行比赛,每组四人。同样的桌子,第一组人高马大,朝四个方向用力;第二组身材粗壮,只有一个人朝目的地用力,其他三人不出力;第三组个矮人瘦,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愉快的游戏结束后,学生对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体会特别深。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真不简单!这样的引导点拨是一个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文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对学生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副校长,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名教师。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