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a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


a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
  
  王芳亮,杨必武,张广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江苏连云港222006)
  摘要:近年来,重视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识教育在教师教育中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促进教育宗旨的回归,能更好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能奠定未来教育人文素质的基础。应通过明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通识课程体系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来加强教师教育的通识化。
  关键词:教师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37-02
  近年来,重视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和形成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培养“完整的人”,即视野开阔、知识广博、人格完善和精神高尚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或理想。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其通识教育有着独特的目标与意义,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通识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一、通识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目标和意义
  1.实现教育宗旨的回归
  通识教育以培养“人”为核心,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教育。通识教育一是要使学生通过文理渗透,扩大知识视野,培养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世界有一个整体通达的认识,使其在分析和处理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刻。二是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进而享有美好的生活。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更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所以更应接受通识教育。
  2.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都要求教师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因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化教师成为高师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和开阔的视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小学的科目是从整体与基础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的。如果任课教师对知识的总体有所了解,明白各个不同科目在教育功能上的差别和自己所教授科目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他们才有可能去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与建构,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
  正如有些学者所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应从中小学开始,而我国中学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通识教育的训练。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师资,以实现通识教育之目标。
  3.奠定未来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
  教师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教师的人文知识底蕴、人文价值观、高尚的人文品格、对学生的爱和教育活动的人性等‘纠。这些都要通过教师宽厚广博的人文知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来体现,而这一切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人格养成具有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由于通识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智和人格的培养,其核心内容就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因此,通识教育对于未来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公民的人文素质水平。二、教师教育通识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课程缺少自身特点
  每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必然回应其所属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特质、培养目标与使命、教师的知识背录等。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创建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来看,学校特色和教师教育特色明显不够。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各校所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两课’+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形势政策”,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该类课程占据了通识课程的绝大部分,造成各校通识必修课程高度相似。而且,涉及教师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和公共服务的课程很少。教师教育应有的“师范性”特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拼盘现象严重。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的丰富,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课程内容肤浅,杂而不精,沦为知识的杂学,难以实现通识课程欲提供“人人必学之通透基本学问”的目标。2)课程结构不合理。蔡映辉认为,从对我国、美国和香港地区等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有相当的不足,如“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3)在课程类型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分科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大多学校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三、教师教育通识课程的改革策略
  1.明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识课程目标的模糊往往会导致通识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通识课程教学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通识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让学生什么都懂一些,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区别主要在内容上,将专业课教得浅显一些,便成了通识课。这样做直接导致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其结果是通识课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事实上,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是针对日趋专门化的专才教育或专门教育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专业的局限性,通过文理渗透,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宽其历史视野,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为一体,以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识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让教师、教学管

a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07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