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黄培清.
(广东工业大学委,州510006)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的手段,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教化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是: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建设一支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40-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6-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这表明,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视,同时也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已进行了十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的教育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固然是制约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精心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只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持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有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其实,人类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本能。这种创新本能往往是潜在于人身上成为人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需要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教育是开发这种创新潜能的基本手段。但传统教育有一个根本弱点,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和开发潜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需要一种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就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以创新为价值和行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师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勇于竞争,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途径、作用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塑造。其次,从方式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竞赛等,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更注重于创新教育中的观念的引导、行为的规范和习惯的养成。最后,从方法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培训,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注重无声无形、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以激励师生的创造精神。
从上述校园创新文化环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不难看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先进性和教育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学生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塑造作用。
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1.教化作用
校园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与此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和无声无形的熏陶,就会内化为价值观念,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向,使之在意识上、行为上适应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导向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刺激和规范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作用,是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校园中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强大动力。
3.激励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进而诱发其创新的积极性。校园中倡导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差异、肯定首创精神等价值取向必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创意、创作、创造甚至创业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
1.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人格关系上体现民主平等,在行为关系上体现尊师爱生,在教学关系上体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还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沟通平台,使师生在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只有在师生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
2.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获得直接经验或在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097.html
黄培清.
(广东工业大学委,州510006)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的手段,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教化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是: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建设一支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40-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6-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这表明,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视,同时也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已进行了十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的教育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固然是制约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精心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只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持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有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其实,人类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本能。这种创新本能往往是潜在于人身上成为人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需要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教育是开发这种创新潜能的基本手段。但传统教育有一个根本弱点,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和开发潜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需要一种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就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以创新为价值和行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师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勇于竞争,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途径、作用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塑造。其次,从方式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竞赛等,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更注重于创新教育中的观念的引导、行为的规范和习惯的养成。最后,从方法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培训,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注重无声无形、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以激励师生的创造精神。
从上述校园创新文化环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不难看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先进性和教育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学生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塑造作用。
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1.教化作用
校园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与此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和无声无形的熏陶,就会内化为价值观念,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向,使之在意识上、行为上适应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导向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刺激和规范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作用,是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校园中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强大动力。
3.激励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进而诱发其创新的积极性。校园中倡导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差异、肯定首创精神等价值取向必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创意、创作、创造甚至创业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
1.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人格关系上体现民主平等,在行为关系上体现尊师爱生,在教学关系上体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还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沟通平台,使师生在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只有在师生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
2.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获得直接经验或在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