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 李培根:在文科方面,坦率地讲,学校文科老师对我们领导有意见,但这些年我们的文科也取得很好的发展,尤其在社会科学方面发展成果显著。比如新闻、经济、教育学等等,在经济学领域,还有被经济业内称之为的一种特殊现象——华中科技大学现象,就是说在海外的经济学界,咱们华科的学子作为华人经济学家比例占据很大。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学校注入了在传统理工科方面的优势,比如我们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新闻教学过程中,而当下的新媒体发展,还将新闻的采写与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利用工科传统优势进行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具体特色。咱们学校新闻学在国内的地位那是很高的,还有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专业在国内大学专业排名中均已跻身国内前十位。
因此,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咱们学校就是一所理工科院校,文科不行,这种认识是完全不正确的。目前,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型大学,虽然和一些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我们的理科和文科有一些差距,我们也承认这个差距。但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全力追赶,事实证明,目前文科也具备了很强的实力。
我和一些学校领导也认为,既然咱们学校办人文社会学科也有些时日了,我们应该致力于提升它的地位,不然的话,就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名声不相符合了。所以2011年初,学校又将文科人才行动计划列入工作计划,通过开展文科重点人才专项工作,培养和引进文科高层次人才,快速推进文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招生》:现在贵校要求在校本科生必须通过语文测试才能拿到学位证,作为一所以理、工、医为主要特色的大学,为何要将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学习语文课,对这些理科生而言,意味着什么?
李培根:其实早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做了。目的就是提高在校大学生人文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我们学校的理科学生要求既要有科学修养,更应该具备人文修养。我们讲求理科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比翼齐飞。
《高校招生》:您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怎么理解?
李培根:其实这个话不是我原创的,这应该是来自于一个学生。我是在学校BBS上看到这句话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学生站出来“认领”这句话。
据我分析,这个学生有可能是我们的校友,或许已经毕业了。当时,我在BBS上看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在我正式的演讲稿子中是注明了不是我原创的,现在还有不少人误认为是我写的。
我借用这句话,觉得它很有道理。现在学校有很多大学生出于对学校的热爱,对学校不尽如人意地方发出了批评,比如指出学校管理、宿舍条件等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所大学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是肯定的。清华、北大的学生肯定对学校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我觉得多数学生对学校的批评、责骂——这里的责骂肯定不指侮辱的意思,这还是出于对学校的热爱。他们不允许别人骂母校,也是出于对母校的敬爱。
《高校招生》:在武汉高校群中,网上广泛流传着“学在华工,玩在武大,爱在华师。”的说法,您怎么看“学在华工”?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以前叫华中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她是一所具有很好文化气质的大学。学校虽然没有一个强大的文科,和北大比起来差距不小,包括我们隔壁的“老大哥”武汉大学文科也比我们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文化气质。咱们的老校长杨叔子先生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讲,这个是在中国高校里头很有特色的,至少可以讲杨叔子高举文化素质的大旗,还有咱们学校的人文素质讲座迄今已举办了一千七百多期,我们现在一周可能有好几期,我们请来了方方面面的大师。详细来讲,我们举办了三大系列讲座:人文素质讲座、科学精神与实践(编者注: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校友大讲坛(编者注:邀请学校杰出的校友回母校讲述拼搏奋斗的成功历程),这些讲座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都专心投入学业,学习风气蔚然成风。
初见“根叔”,他微笑地与记者打招呼,随和的谈吐让人觉得十分自在,如坐春风。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附上动情处的手臂挥舞,全身上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样子,精神状态丝毫不逊色于一个年轻小伙子,这实在与他斑白双鬓不相对称。年逾花甲的他,在操持着一大摊子校内外事务的情况下,还能具备如此充沛之精神,真是让人愈发感叹,敬佩不已。
早在采访前,记者就了解到在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眼中,“根叔”已然成为了“亲民”“用心爱护学生”“直面学校不足,尽可能解决学生切身困难”的代名词。 (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 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前往采访的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少同学,他们的回答再次证实了这点。
“根叔”离我们很远吗?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答案显然不错。但从心与心的距离而言,“根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为他率真地和学生们用心交流,把学生当成自己心目中真正重要的人,他不回避学校方面的问题,不推卸责任,能体察学生之情,感受学生之需,用心交流,将心比心,敢于接纳学生意见并快速予以修正;他的讲话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充满人文关怀,他确实说到了学生们的“根儿”上,谈到了点子上,让学生们铭心刻骨。
一名大学校长能够做到像“根叔”这样,还有什么理由不被学生所敬爱、推崇?!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大学校长从“根叔”那里得到启发,让每一位求学于斯的孩子们都得到校长给予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或将被学生铭记一生。
《“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108.html
因此,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咱们学校就是一所理工科院校,文科不行,这种认识是完全不正确的。目前,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型大学,虽然和一些传统的综合大学相比,我们的理科和文科有一些差距,我们也承认这个差距。但在未来的路上,我们会全力追赶,事实证明,目前文科也具备了很强的实力。
我和一些学校领导也认为,既然咱们学校办人文社会学科也有些时日了,我们应该致力于提升它的地位,不然的话,就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名声不相符合了。所以2011年初,学校又将文科人才行动计划列入工作计划,通过开展文科重点人才专项工作,培养和引进文科高层次人才,快速推进文科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招生》:现在贵校要求在校本科生必须通过语文测试才能拿到学位证,作为一所以理、工、医为主要特色的大学,为何要将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学习语文课,对这些理科生而言,意味着什么?
李培根:其实早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做了。目的就是提高在校大学生人文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我们学校的理科学生要求既要有科学修养,更应该具备人文修养。我们讲求理科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比翼齐飞。
《高校招生》:您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怎么理解?
李培根:其实这个话不是我原创的,这应该是来自于一个学生。我是在学校BBS上看到这句话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学生站出来“认领”这句话。
据我分析,这个学生有可能是我们的校友,或许已经毕业了。当时,我在BBS上看到这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在我正式的演讲稿子中是注明了不是我原创的,现在还有不少人误认为是我写的。
我借用这句话,觉得它很有道理。现在学校有很多大学生出于对学校的热爱,对学校不尽如人意地方发出了批评,比如指出学校管理、宿舍条件等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所大学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是肯定的。清华、北大的学生肯定对学校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我觉得多数学生对学校的批评、责骂——这里的责骂肯定不指侮辱的意思,这还是出于对学校的热爱。他们不允许别人骂母校,也是出于对母校的敬爱。
《高校招生》:在武汉高校群中,网上广泛流传着“学在华工,玩在武大,爱在华师。”的说法,您怎么看“学在华工”?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以前叫华中理工大学,简称“华工”。她是一所具有很好文化气质的大学。学校虽然没有一个强大的文科,和北大比起来差距不小,包括我们隔壁的“老大哥”武汉大学文科也比我们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文化气质。咱们的老校长杨叔子先生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讲,这个是在中国高校里头很有特色的,至少可以讲杨叔子高举文化素质的大旗,还有咱们学校的人文素质讲座迄今已举办了一千七百多期,我们现在一周可能有好几期,我们请来了方方面面的大师。详细来讲,我们举办了三大系列讲座:人文素质讲座、科学精神与实践(编者注: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校友大讲坛(编者注:邀请学校杰出的校友回母校讲述拼搏奋斗的成功历程),这些讲座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都专心投入学业,学习风气蔚然成风。
初见“根叔”,他微笑地与记者打招呼,随和的谈吐让人觉得十分自在,如坐春风。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附上动情处的手臂挥舞,全身上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样子,精神状态丝毫不逊色于一个年轻小伙子,这实在与他斑白双鬓不相对称。年逾花甲的他,在操持着一大摊子校内外事务的情况下,还能具备如此充沛之精神,真是让人愈发感叹,敬佩不已。
早在采访前,记者就了解到在华中科技大学学子眼中,“根叔”已然成为了“亲民”“用心爱护学生”“直面学校不足,尽可能解决学生切身困难”的代名词。 (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 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在前往采访的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少同学,他们的回答再次证实了这点。
“根叔”离我们很远吗?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答案显然不错。但从心与心的距离而言,“根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为他率真地和学生们用心交流,把学生当成自己心目中真正重要的人,他不回避学校方面的问题,不推卸责任,能体察学生之情,感受学生之需,用心交流,将心比心,敢于接纳学生意见并快速予以修正;他的讲话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充满人文关怀,他确实说到了学生们的“根儿”上,谈到了点子上,让学生们铭心刻骨。
一名大学校长能够做到像“根叔”这样,还有什么理由不被学生所敬爱、推崇?!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大学校长从“根叔”那里得到启发,让每一位求学于斯的孩子们都得到校长给予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或将被学生铭记一生。
《“根叔”邀您到华中——专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