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弃考”引发的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应对举措


,但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冲击更直接、更显著。
首先会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也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也不少.其中生源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到2008年底,我国的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还在继续新建).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而高职院校的录取除公安、司法、安全、艺术和体育类院校在提前批次录取外,其余均在重点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结束后才进行。所以,“弃考”人数上升会使高职院校原本就存在的生源不足问题雪上加霜。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会濒临无生可招而倒闭的危险。
其次是挑战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与发展路径。“弃考”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减少.势必也会演绎出高职院校间的生源大战.也就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质量、特色等发展问题提出挑战。有限的生源定会选择定位准、质量高、有特色、易就业的学校。而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国家也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社会认同低.40.7%的人认为只有分数低才会报考高职.33.2%的人认为上高职没有前途.25.5%的人对高职不了解,不想报考,只有27,8q的人认为上高职也能成才。经费投入少,如机械专业生均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额仅为0.18万元,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0.40万元。学校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盲目仿照,有违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过程重理论、轻技术,“双师型”师资缺乏,以研究型大学教材为范本,实习基地欠缺,学生操作能力训练不足.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与“技术”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在技术上比不过熟练的农民工,人才质量受质疑,就业遇尴尬。由此,高职院校为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就必须面对并改进这些问题,走出发展困境。
第三是考验高等职业院校的应变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中心,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职业技术人才。因此,社会发展变化、技术创新与变革方向、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等都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现象。看似与高职院校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因为“弃考”会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而会引起生源竞争、高职院校定位、特色、质量等问题的连锁反应,同样需要引起高职院校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背景下,谁的敏感性高,谁反应快,谁能及时作出调整,谁就是竞争的赢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对市场变化的强感知能力和预测能力,随时跟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弃考”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冲击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即时的,也有未来的。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直面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找到相应对策,弃考带来的冲击反而会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契机。
四、面对“弃考”离职院校的应对举措
面对“弃考”的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既要能解除近忧,又要能排除远虑。解除近忧就要做好“回笼”教育的准备,解决生源问题;排除远虑就必须改变发展路径,以提高质量、树立品牌作为发展诉求。
(一)做好“回笼”教育的准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连接起来.为各种年龄阶段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使高等职业教育融人终身教育体系。根据前文对学生“弃考”原因的分析.“弃考”并不是学生不想上大学,而是上不了好大学:上大学的教育投入与其毕业后的收益之间严重失衡.与其期待的收益相去甚远;上大学不仅没有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反而造成家庭贫困。总之他们认为上大学不划算才迫于无奈而“弃考”。那这些“弃考”生会去哪里呢?根据调查,绝大多数都加入到打工的队伍.“提前就业”。从功利的视角,他们暂时可以挣到1000-2000元左右的工资,似乎比较实惠。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革新、生产自动化等发展趋势也对员工提出了技术和能力要求。一个高中毕业生从事企业低端生产还可满足要求,若要提高收入,承担中高端生产任务,从知识存储和技术掌握上他们都达不到。所以.工作的压力和提升的诉求会迫使部分打工族产生学习的动机和要求。如果他们要学习,最有可能的去处是职业类院校,而不会是普通大学。这就要求职业类院校要充分做好接收打工族“回笼”接受教育的准备。
由于这部分人有一定工作经验.在不同层面上操作过生产设备.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与全日制在校生有所区别。应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学习要求、学习时间等方面人手,“量体裁衣”.制定一套适合打工族接受“回笼教育”的培养方案,吸引更多打工族接受教育。这样,一方面满足了打工族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职业院校的生源危机。
(二)改变发展路径,提升职业类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是发展中的制造业大国.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从当前职业类院校的规模看可以满足职业类人才培养的数量要求,但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以在大量学生“弃考”导致职业类院校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就必须转变思路,改变发展路径,走出“盲目模仿”、“规模式发展”的困境,转而以办出职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诉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赢得生源竞争。
首先,要定位准确,突出特色。高职院校定位问题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在实践中.定位问题依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关键是“技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是掌握一定行业技术、能够从事确定行业工作的专门职业技术人才。而反观高职院校发展实际,规模求大、专业求全、层次求高之势还在延续。导致高职院校“四面出击”,注意力分散,有限资源得不到集中发挥优势。面面俱到但没有突出特色,也就缺乏竞争力。
其次,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集中精力解决好几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应坚决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实习场所与设备不足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教学的关键问题.但仅靠高职院校有限的经费是无法彻底解决此问题的。只有产学结合,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与

“弃考”引发的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应对举措(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14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