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语用:文本深度解读的新视角——以《孔子游春》为例


  语用:文本深度解读的新视角——以《孔子游春》为例
  
  作者/朱友高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也是检验其学识和专业素养的试金石。因此,教师须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不囿于成见,不照搬教参,这样才能于司空见惯中读出“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用学不失为解读文本的理论依据之一,它的引入必将为语文教师提供解读的新视角、新方法。兹以《孔子游春》一文为例予以论述。
  
  所谓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因此,从文本自身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语义层面,所解读的是文字表面的意义,即言内之意;其二是语用层面,所解读的是一定语境下的文字的含义,即言外之意。解读文本时应兼顾上述两个方面,尤其要把着力点放在后者。
  
  以此观照《孔子游春》一课,不难发现,全文以“游春”为线索,先写自然之春,再写师生情浓。文末自然而然地写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可谓卒章显志,有画龙点睛之妙。显然,“春意”一词是构成文本核心意义的关键词,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所在。从语义层面看,当指泅水河畔的盎然春色:阳光普照,春风习习,桃红柳绿,草色青青……若从语用层面来看,则另有所指:在不少教参或教案上均解读为“孔子和学生的真挚情谊”。可细读之,再结合上文或联系相关的语境,笔者以为,在“论水”部分,孔子不仅是借水论理,点化学生,也是在表达自己对“真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或者说,水的“品行”即是孔子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此其一。在“述志”部分,孔子的一番表白——“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年轻的弟子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则更让人体会其心怀天下、至仁至义的君子风范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大家风采,此其二。
  
  那么,文本是如何基于“春意”这一语境,恰当地进行表达的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三点:
  
  一、善于运用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文本开头,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自然之春,用词精当,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一句,(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似乎与下文的孔子抚琴而弹形成巧妙的呼应。随后文本又以拟人化笔触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将美丽的大自然当成一位伟大的母亲来歌赞,自然界的广袤土地、茂密森林、温暖太阳、和煦轻风,变成了这位母亲的宽广胸怀、飘柔长发、明亮眸子、甜蜜絮语……此段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句式整齐,而三种修辞手法的联合运用,又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使得该段成为文中的一大亮点。
  
  应当指出的是,文本开头写大自然的美好,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还为全篇奠定了基础,也为下文孔子论水做了铺垫。
  
  二、采用情景相生、叙议结合的写法
  
  文本先描写泗水边的迷人春色,笔端含情,后又叙写师生在春色烂漫的天地里鼓琴、唱歌、游戏的情景。春浓情更浓,师生之情得到充分表现。情与景融为一体,有力地凸显了“春意”一词。
  
  文本在叙写孔子及其弟子游春的同时,相机结合论水、言志的议论,叙和议有机融合起来。作者这样写,自有一番深意:写孔子关于水的一番宏论,其意图诚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足见其博学多才、善施教化,也使文本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至于言志的议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孔子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与“论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这些议论性的文字并未游离于文本的主题之外,它们都指向和聚焦于“春意”一词,构成了耐人寻味的“语言行为”。
  
  三、赋予孔子理想化的色彩
  
  孔子是文本的中心人物,除了语言描写,文本对于孑L子的神态描写也多处落墨,如:伫立泗水河边,动情观水,多么专注;对于弟子的言行或是“赞许”,或是“微微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尤其是对颜回的态度,先“推”琴让其弹奏,再“侧耳倾听”其唱歌,后来“竞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这些地方都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在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时,赋予其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本文主要记述了观水和言志,“观水”见于《荀子·侑坐篇》第二十八,记述了子贡和孔子濒临东流之水时的对话,“言志”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两件事在历史上可能非同一天发生,课文把两件事结合在一起有悖史实,却完全符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原则。为了表现孔子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采用“移花接木”的写法自有其考虑,也在情理之中。在阅读时,我们不应拘泥于史实。
  
  基于语用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重在挖掘文本在一定语境下的独特“意蕴”,不仅仅是为了探寻其微言大义。它既关注文本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即“写了什么”,又关注这一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即“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么写”。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语用:文本深度解读的新视角——以《孔子游春》为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15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