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的二度“唤醒”
阅读期待的二度“唤醒”
口卓亚萍
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对文本进行过一次“扫描式”的整体感知后,他的“阅读期待”的强烈程度会减退很多,甚至消失。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整体感知’与‘逐步研读’间隙”进行再度“唤醒”,以期学生投入新的学习热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方能皈依“扎实”。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基本方法进行阅读期待的再度“唤醒”。
一、巧用追问,再度“唤醒”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往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更要精心设计提问,才能再度唤醒学生新的阅读期待。譬如,我在执教《麻雀》一文时,当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作了这样的追问:“麻雀是一种极为寻常、极为普通的鸟,但老师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明显感到大家对文中的老麻雀十分敬佩,对老麻雀的行为也感到十分震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同学们对麻雀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追问,使不少学生跃跃欲试,也促使不少学生再度浏览文本,以梳理答案。显然,这一追问也为课堂下一阶段的“逐步研读”拉开了序幕。
二、假借归谬,再度“唤醒”
课堂中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有正确的信息,就有错误的信息。一个错误的信息往往也能成为我们教师再度唤醒学生新的阅读期待的“法宝”。为此,我把这种“利用错误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的教学方式称之为“假借归谬,再度唤醒”法。
以下教例就是很好的例证: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
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同时老师说明灯草在当时是不值钱的东西。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末了,教师又引导学生把“节约”跟“吝啬”两个近义词作了比较。这位老师正是利用了错误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讽刺手法、掌握阅读方法、领悟词义差别,实现了一举多得。
三、精设练习,再度“唤醒”
教师根据再度“唤醒”的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也可以在教学中起到连接过渡、激发新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丰碑》时,有目的地设计了一组填空题:初读课文,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这位老战士之所以被活活地(冻僵)在冰天雪地里,是因为(他的御寒衣服单薄得像树叶、像箔片),但是他毫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在临死的那一刻,却显出(镇定自若的神情)。
待学生将填空内容交流完毕后,教师就充分利用填空进行新的阅读期待的唤醒。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练习再去想想更多更深的问题。怎么想?把这三个你填上去的词联系起来去想,结合课文内容去想。
(学生思考片刻)
生:我从填上去的词语想到老战士在这么冷的冬天为什么穿这么薄的衣服?
生:我还想到这位老战士的御寒衣服到哪里去了呢?
生: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
师:同学们问得多好啊!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好解决这一个个的疑惑。 毋庸多言,精心设计的练习犹如一座具有吸引力的七彩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兴趣点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
(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 《阅读期待的二度“唤醒”》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171.html
口卓亚萍
课堂中,有不少学生对文本进行过一次“扫描式”的整体感知后,他的“阅读期待”的强烈程度会减退很多,甚至消失。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整体感知’与‘逐步研读’间隙”进行再度“唤醒”,以期学生投入新的学习热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方能皈依“扎实”。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基本方法进行阅读期待的再度“唤醒”。
一、巧用追问,再度“唤醒”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往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更要精心设计提问,才能再度唤醒学生新的阅读期待。譬如,我在执教《麻雀》一文时,当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作了这样的追问:“麻雀是一种极为寻常、极为普通的鸟,但老师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明显感到大家对文中的老麻雀十分敬佩,对老麻雀的行为也感到十分震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同学们对麻雀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追问,使不少学生跃跃欲试,也促使不少学生再度浏览文本,以梳理答案。显然,这一追问也为课堂下一阶段的“逐步研读”拉开了序幕。
二、假借归谬,再度“唤醒”
课堂中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有正确的信息,就有错误的信息。一个错误的信息往往也能成为我们教师再度唤醒学生新的阅读期待的“法宝”。为此,我把这种“利用错误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的教学方式称之为“假借归谬,再度唤醒”法。
以下教例就是很好的例证: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都知道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但让今天的小学生阅读,不少学生会认为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出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样做得出结果是快了,但学生自己并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
有一位老师先让孩子畅谈对严监生的看法,多数同学认为他很节约,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他很小气。究竟是节约还是小气?这位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本上的导语,了解《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注意“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想想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同时老师说明灯草在当时是不值钱的东西。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末了,教师又引导学生把“节约”跟“吝啬”两个近义词作了比较。这位老师正是利用了错误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认识讽刺手法、掌握阅读方法、领悟词义差别,实现了一举多得。
三、精设练习,再度“唤醒”
教师根据再度“唤醒”的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也可以在教学中起到连接过渡、激发新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丰碑》时,有目的地设计了一组填空题:初读课文,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这位老战士之所以被活活地(冻僵)在冰天雪地里,是因为(他的御寒衣服单薄得像树叶、像箔片),但是他毫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在临死的那一刻,却显出(镇定自若的神情)。
待学生将填空内容交流完毕后,教师就充分利用填空进行新的阅读期待的唤醒。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练习再去想想更多更深的问题。怎么想?把这三个你填上去的词联系起来去想,结合课文内容去想。
(学生思考片刻)
生:我从填上去的词语想到老战士在这么冷的冬天为什么穿这么薄的衣服?
生:我还想到这位老战士的御寒衣服到哪里去了呢?
生: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
师:同学们问得多好啊!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好解决这一个个的疑惑。 毋庸多言,精心设计的练习犹如一座具有吸引力的七彩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兴趣点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
(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 《阅读期待的二度“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