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


仰教育、道德教育”来推动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强化“师德”教育,抵御“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激烈的市场竞争,诱发了人们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的价值导向.实用主义价值观开始在师范院校泛滥。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生存在过分强调专业而道德素质的倾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当问道:“你是否认同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道德方面要比一般大学生略高”时.有44.1%的人回答:“无甚区别,都是大学生,大家都一样。”可见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道德角色的定位.存在人为地降低道德标准的倾向.严重影响到师范生作为一个被教育者本身的接受主体意识。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人们对知识的追问.所关心的问题已不再是‘这是真理吗’,而是‘这有什么用’,这句话意味着:‘这种知识有没有销售市场’、‘这种知识能否保证我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居于不败之地’.从而导致了教育内容上的功利化倾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缺失智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今天的师范生是明天的教师。这就要求师范生不光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能够在青少年学生中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普通教育不仅需要有知识技能的教师.更需要有品格优秀的教师,教师培养者不能把没有核心灵魂的教师交给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必须培育准教师们“尊重一关怀一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带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去.让教师们带着灵魂去实现自身价值。师范院校必须重视自身培养教师的职责,以及它向学生传授道德、伦理、品格的功能。只有这样,教师培养才有灵魂.教师也才能具有师魂的重要组成要素——优质品格。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手,要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调查显示,有50.35%的学生认为自己选对了职业方向:26.39%的学生自认为有点选对:23.26%的人认为选错了.,如果再给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28.13%的学生表示会重新选择职业:29.17%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重新选择:只有42.7%的学生认为自己会继续选择教师职业。结果表明,师范生重新选择和可能重新选择职业的百分比相当高.表明部分“准教师”们对教师职业信念缺乏足够的忠诚度,这样的准教师,日后走上讲台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为师之道。因此,“高师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应从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人手,使高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未来的教育工作统一起来。”
  其次.要完善师德教育模块内容的设置,突出师范特色。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专业课中固守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这样单一的课程设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有关教育伦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不少,但能把师范生品质特点与教师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的教材不多.因此,师范院校应当强调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单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全面系统地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认知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增强职业道德勇气,在其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完成其身负的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责任。
  (三)专业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常对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说:“你们一定要懂得,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但反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严重脱节,立德树人这一重任被完全交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调查显示.在回答“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17.01%的学生选择“经常”,其他则为“有时”或“从不”:在回答“您认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的如何”这一问题时,有33.680/0的学生认为“没有结合”,另有46.53%的学生认为“结合的一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下.导致了在师范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而“轻思想政治素质”的现象.从而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专业”障碍,导致在部分师范生中出现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水平滑坡的消极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的消解。
  师范院校要加强专业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一定要把本学科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尤其是价值观资源挖掘并艺术地呈现出来.使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现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职业角色已经大大扩展.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问者、辅导者,同时也是聆听者、欣赏者、关怀者,更是学生的伙伴、照顾者、引导者和榜样。教师在学生面前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自然携带并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这种镶嵌在知识事实和学校生活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决不是诉诸课程文本和简单的道理即可实现的。”“操作能力和学术能力尽管非常有价值,也很重要,但它仅仅是我们作为人的发展需要运用的资源之一.而不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唯一依托.我们还需要其他丰富的内容:人的关心与爱心、真实的情感与体验、集体的协调与合作、相互的理解与共识、价值的选择与发展,这些是人类在生活世界中应该予以考虑的内容。”否则,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将是“功利化、对象化以及物化了的人。”德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德国师范院校,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研究。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要注重从这些角度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2):27.
  [2][5]洪松舟,品格教育:师范教育之魂[J].现代教育科学,2007(5):12.
  [3][4]马珍萍,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46.
  [6]朱小蔓.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

师范生论文: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21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