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建设“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的构想
关于高职建设“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的构想
张敏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使职业教育人最为困惑的就是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终身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然而,我国现行的各类体制已成为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障碍,必须要“以破为先,以立为主”,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即“三三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三制”;师资模式;构想
作者简介:张敏(1977-)女,四川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89-03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核心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遵循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不仅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瓶颈.而且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可否生存的问题。在职业院校.专业的优胜劣汰和技术更新必然导致相应师资的变化。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也必然导致相应的师资变化,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开放式要求.实现师资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经过长期探索,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实行“三三制”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是一个新途径.它不仅是一种与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相匹配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而且是一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师资体制。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数量不足、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
1.师资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为合格,16:l为优秀。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生师比一般为20:1。
2.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的师资比例较大,约占52%,尤其是新设置的高职学院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实践表明,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教授3%、副教授27%、讲师70%,老中青相结合。
3.学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有数据表明,某省66所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占85%(其中包括各类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本科),硕士占8.5%.博士仅占0.4%。然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的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0%以上。
4.专业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严重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师资来源单一
1.师资先天不足。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三改一补”转型而成.这些转型类学校师资先天不足,教师学历水平与高职教育师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问题的历史原因所在。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师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因而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等都处于弱势。
3.人才流通机制不完善。受我国传统人才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才管理呈封闭状态,没有形成职业院校师资共享的机制与平台,以致职业院校和企业以及职业院校之间人才流动受到制约。
4.从企业引入教师困难。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必然要求从社会、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工作。但目前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与职业院校不能实现双赢,致使引入渠道不畅通,人才引入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职业院校教学工作需求。
(三)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方式传统
1.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体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还没有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师资的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通过普通高校培养.因此不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时缺乏教学实践和教学基本功。因此,不仅来源单一,质量也难以保证。
2.现有的职业院校自主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师资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需求。送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解决教师动手能力欠缺的主途径.但从长远来看.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师资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现状
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选聘教师有一定的束缚.无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方面表现在高职院校师资的入口上.现有的人事制度阻碍了高职院校急需人才的引入.院校急需的专业人才因没有编制而进不来: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人才的流出,富裕师资因占着编制出不去,致使高职院校的师资管理出现死水一潭。
二、构建“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的必然性
“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中,将师资队伍分为稳定的主体师资、长期聘用的相对稳定的骨干师资、临时兼职兼课的补充师资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在师资队伍中各占约三分之一的比例。主体师资包括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是依据职业院校长远发展和长线专业建设需要建设的稳定的师资队伍:骨干师资是指长期聘用的专兼职教师.是依据职业院校部分专业课程和短线专业教学需要建设的师资队伍;补充师资是指临时聘用的兼职、兼课教师,是依据动态性较强、社会教师资源储备充足的专业的教学、培训需要建设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好与坏.是影响我国高职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师资队伍几乎可以说是高职的生命线,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重新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破为先——传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半计划半市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现有的人事制度阻碍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变革;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师资也需要有一个优剩劣汰的过程;第四,高职教育具有开 《关于高职建设“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的构想》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220.html
张敏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使职业教育人最为困惑的就是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终身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然而,我国现行的各类体制已成为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障碍,必须要“以破为先,以立为主”,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即“三三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三制”;师资模式;构想
作者简介:张敏(1977-)女,四川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89-03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核心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遵循市场规律、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不仅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瓶颈.而且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可否生存的问题。在职业院校.专业的优胜劣汰和技术更新必然导致相应师资的变化。校企结合、工学交替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也必然导致相应的师资变化,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开放式要求.实现师资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经过长期探索,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实行“三三制”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是一个新途径.它不仅是一种与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相匹配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而且是一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师资体制。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数量不足、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
1.师资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为合格,16:l为优秀。而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生师比一般为20:1。
2.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的师资比例较大,约占52%,尤其是新设置的高职学院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实践表明,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教授3%、副教授27%、讲师70%,老中青相结合。
3.学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有数据表明,某省66所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占85%(其中包括各类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本科),硕士占8.5%.博士仅占0.4%。然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的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0%以上。
4.专业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严重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师资来源单一
1.师资先天不足。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三改一补”转型而成.这些转型类学校师资先天不足,教师学历水平与高职教育师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问题的历史原因所在。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师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因而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等都处于弱势。
3.人才流通机制不完善。受我国传统人才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才管理呈封闭状态,没有形成职业院校师资共享的机制与平台,以致职业院校和企业以及职业院校之间人才流动受到制约。
4.从企业引入教师困难。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必然要求从社会、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工作。但目前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企业与职业院校不能实现双赢,致使引入渠道不畅通,人才引入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职业院校教学工作需求。
(三)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方式传统
1.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体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还没有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师资的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通过普通高校培养.因此不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同时缺乏教学实践和教学基本功。因此,不仅来源单一,质量也难以保证。
2.现有的职业院校自主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师资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需求。送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解决教师动手能力欠缺的主途径.但从长远来看.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师资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现状
现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选聘教师有一定的束缚.无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方面表现在高职院校师资的入口上.现有的人事制度阻碍了高职院校急需人才的引入.院校急需的专业人才因没有编制而进不来: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人才的流出,富裕师资因占着编制出不去,致使高职院校的师资管理出现死水一潭。
二、构建“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的必然性
“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构成中,将师资队伍分为稳定的主体师资、长期聘用的相对稳定的骨干师资、临时兼职兼课的补充师资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在师资队伍中各占约三分之一的比例。主体师资包括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是依据职业院校长远发展和长线专业建设需要建设的稳定的师资队伍:骨干师资是指长期聘用的专兼职教师.是依据职业院校部分专业课程和短线专业教学需要建设的师资队伍;补充师资是指临时聘用的兼职、兼课教师,是依据动态性较强、社会教师资源储备充足的专业的教学、培训需要建设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好与坏.是影响我国高职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师资队伍几乎可以说是高职的生命线,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重新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破为先——传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半计划半市场”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现有的人事制度阻碍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变革;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师资也需要有一个优剩劣汰的过程;第四,高职教育具有开 《关于高职建设“三三制”师资队伍模式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