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扩大相关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实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二)主动出击,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
学校与企业合作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摆正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和位置、找准合作的结合点、采用适当的合作形式,建立相应的合作机构。学校和企业双方应该建立固定的组织机构,加强办学中的合作与联系,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中学校获得人才订单的连续性.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企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量大。企业每年容纳员工的数量,是实施“订单教育”的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提供足够员工岗位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订单才能成立,才能形成“订单教育”的规模效应。二是企业要提供明确的工作岗位。“订单教育”是针对企业特定工作岗位要求开展教学的,因此,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岗位要求必须明确。不然,学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的需要。三是企业能提供比较高的薪金。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的企业,应该是生产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能给学生提供比较高的薪酬。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员工的薪酬高,学生才能踊跃报名参加“订单”,企业才能招到高素质的员工。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保证“订单”的连续获得。首先,学校要具有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需要办学,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要增强专业拓展能力,及时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引起企业的关注,双方的合作才有可能。其次,建立符合“订单”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教师队伍不仅要求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才能保证“订单教育”的质量。要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同时通过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第三,要构建与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学校要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如在专业教学中,如果企业提出要求,学校就要提前开设企业需要的课程。因此,实施“订单”教学,必须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前提。第四,要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为政府、企业和学生的服务水平上。因此,学校要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提供服务:同时,对参与“订单教育”的学生要进行跟踪服务,这既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强化学校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通过跟踪服务,解决学生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碰到的困难。要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校企联合的组织和机构来保证其贯彻和落实。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实施一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此,我们不妨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该主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改变企业不愿投资培养、培训人才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缺乏技术应用型人才或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状况.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职业院校大多已开始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但是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从政府或宏观层面上的鼓励与支持。对学校的质量评估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业一方面抱怨职业院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缺少动力伸出援助之手。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造就适应推进产教结合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文化课教师要紧扣专业教学,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努力实现文化课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也要紧扣实习实训.教学应更好地服务于操作技能,还要不断到生产实践中去,到市场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使专业教师技能化。
(四)正确处理“订单班”和“普通班”的关系问题
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学院要注意把“订单班”学生与“普通班”分开.平时只有公共理论课教学是合在一起上,实践课分开上。在任课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的使用、经费的投入方面在保证培养目标实现、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两类学生也不能分别对待,不能让“订单班”学生有什么特殊性和优越感,相反要让他们感觉到来自社会和“普通班”学生的压力,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
三、企业应该提供就业机会能力保障
(一)要注意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双元制”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介入,以企业为核心来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指实务技能课程)。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也是件好事,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企业要加强人才预测并及时把信息传达到学校,让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企业方面来说,开展“订单教育”,第一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第二可以盘活企业人才资源存量,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第三可以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制订人才需求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订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使“订单班”毕业生的岗位针对性更高,工作能力更强,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 《“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230.html
(二)主动出击,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人才订单的连续性
学校与企业合作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摆正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和位置、找准合作的结合点、采用适当的合作形式,建立相应的合作机构。学校和企业双方应该建立固定的组织机构,加强办学中的合作与联系,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保证校企合作中学校获得人才订单的连续性.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企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量大。企业每年容纳员工的数量,是实施“订单教育”的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提供足够员工岗位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订单才能成立,才能形成“订单教育”的规模效应。二是企业要提供明确的工作岗位。“订单教育”是针对企业特定工作岗位要求开展教学的,因此,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岗位要求必须明确。不然,学校培养的人才就难以满足企业特定岗位的需要。三是企业能提供比较高的薪金。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的企业,应该是生产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能给学生提供比较高的薪酬。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员工的薪酬高,学生才能踊跃报名参加“订单”,企业才能招到高素质的员工。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保证“订单”的连续获得。首先,学校要具有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需要办学,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要增强专业拓展能力,及时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引起企业的关注,双方的合作才有可能。其次,建立符合“订单”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教师队伍不仅要求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才能保证“订单教育”的质量。要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同时通过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第三,要构建与企业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学校要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变化.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如在专业教学中,如果企业提出要求,学校就要提前开设企业需要的课程。因此,实施“订单”教学,必须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前提。第四,要具有较高的服务水平。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为政府、企业和学生的服务水平上。因此,学校要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提供服务:同时,对参与“订单教育”的学生要进行跟踪服务,这既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强化学校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的需要。通过跟踪服务,解决学生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碰到的困难。要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校企联合的组织和机构来保证其贯彻和落实。政府可以在这方面实施一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此,我们不妨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该主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改变企业不愿投资培养、培训人才的现状.从而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缺乏技术应用型人才或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状况.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职业院校大多已开始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但是行业与企业的参与仍然缺少从政府或宏观层面上的鼓励与支持。对学校的质量评估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行业一方面抱怨职业院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缺少动力伸出援助之手。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造就适应推进产教结合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文化课教师要紧扣专业教学,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努力实现文化课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也要紧扣实习实训.教学应更好地服务于操作技能,还要不断到生产实践中去,到市场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使专业教师技能化。
(四)正确处理“订单班”和“普通班”的关系问题
在实施“订单教育”过程中,学院要注意把“订单班”学生与“普通班”分开.平时只有公共理论课教学是合在一起上,实践课分开上。在任课教师的配备、教学设备的使用、经费的投入方面在保证培养目标实现、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两类学生也不能分别对待,不能让“订单班”学生有什么特殊性和优越感,相反要让他们感觉到来自社会和“普通班”学生的压力,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
三、企业应该提供就业机会能力保障
(一)要注意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双元制”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介入,以企业为核心来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指实务技能课程)。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也是件好事,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企业要加强人才预测并及时把信息传达到学校,让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企业方面来说,开展“订单教育”,第一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第二可以盘活企业人才资源存量,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第三可以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制订人才需求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订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使“订单班”毕业生的岗位针对性更高,工作能力更强,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 《“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