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教育论文: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孙永田①刘贵平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当今,留守儿童成了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盲区。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为数不少的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一、加强法制教育,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教育环境的制约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
四、适当地进行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多疑,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等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六、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一体化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增强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组稿编辑:蒋廷凤】
(作者单位:616550四川省雷波县①曲依乡中心校②汶水大小田小学)
《教育论文: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314.html
孙永田①刘贵平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在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当今,留守儿童成了家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盲区。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为数不少的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一、加强法制教育,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教育环境的制约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
四、适当地进行心理教育辅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多疑,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的发展。
五、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等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六、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一体化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增强意识,主动承担起家长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对留守儿童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从细微处做起,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组稿编辑:蒋廷凤】
(作者单位:616550四川省雷波县①曲依乡中心校②汶水大小田小学)
《教育论文: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