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王群林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和品鉴活动。而语文,是一门最具生命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不仅能激发人的理智感和探索精神,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道德教化和心理保健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美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集体构建的一种理想的心理环境,这对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的老师总觉得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风范”,所以总是不苛言笑,表情严肃。表面看来,课堂纪律好,但却缺少了教的愉快和学的轻松。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博学,还应该品德高尚,仪态温文尔雅,对学生说话要真诚而中肯。这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人文气质。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样融洽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循循善诱、连珠妙语、激情点击,再加上学生的心领神会、个性飞扬、灿烂想象,师生关系美就能得到尽情地演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愉悦地遨游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享受着融洽、感受着轻松、品尝着快乐。语文的生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
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再回过头来欣赏《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又多了一些意境美和朦胧美。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想象着一幅幅春景图。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肯定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幅绝美的画面。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的理解,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进而保证了更有效的识记、再现和保持。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深远性。那些扣人心弦,触发情感的形象常常使人终生难忘,其效应更是深刻而持久的。
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带着审美进入语文,就会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斑羚飞渡》的生命之美,《麦琪的礼物》中的人性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体验着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感悟和吸收着作品的精华,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同时,又给学生打下了写作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中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家巧妙的写作技巧。这些素养在学生的心中积淀、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道德信念的萌发和确立的阶段,据说人的60%以上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初三前后形成。在这一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播散好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让它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引领学生走上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生道路。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语文学科为本,从上关注人文出发,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孟子的“舍生而取义”都能让学生领会到豪壮、广博之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和《背影》中折射出一种亲情美。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它能滋润人的心田,能引导学生平和心态、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生命之洲洒满阳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给学生展现出宽广的胸襟、旷达的情怀,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渗透审美教育,注意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直觉的唤起、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激荡的感情、活跃的思维的直接参与下,不仅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对思维涵蕴的理解更加深入,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进而受到性情的陶冶,打造健康的心理,培养出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尼勒克且加哈乌拉斯台乡中心学校)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353.html
作者/王群林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和品鉴活动。而语文,是一门最具生命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不仅能激发人的理智感和探索精神,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道德教化和心理保健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美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集体构建的一种理想的心理环境,这对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的老师总觉得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风范”,所以总是不苛言笑,表情严肃。表面看来,课堂纪律好,但却缺少了教的愉快和学的轻松。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博学,还应该品德高尚,仪态温文尔雅,对学生说话要真诚而中肯。这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人文气质。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样融洽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循循善诱、连珠妙语、激情点击,再加上学生的心领神会、个性飞扬、灿烂想象,师生关系美就能得到尽情地演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愉悦地遨游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享受着融洽、感受着轻松、品尝着快乐。语文的生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
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再回过头来欣赏《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又多了一些意境美和朦胧美。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想象着一幅幅春景图。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肯定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幅绝美的画面。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的理解,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进而保证了更有效的识记、再现和保持。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深远性。那些扣人心弦,触发情感的形象常常使人终生难忘,其效应更是深刻而持久的。
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带着审美进入语文,就会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斑羚飞渡》的生命之美,《麦琪的礼物》中的人性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体验着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感悟和吸收着作品的精华,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同时,又给学生打下了写作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中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家巧妙的写作技巧。这些素养在学生的心中积淀、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道德信念的萌发和确立的阶段,据说人的60%以上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初三前后形成。在这一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播散好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让它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引领学生走上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生道路。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语文学科为本,从上关注人文出发,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孟子的“舍生而取义”都能让学生领会到豪壮、广博之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和《背影》中折射出一种亲情美。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它能滋润人的心田,能引导学生平和心态、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生命之洲洒满阳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给学生展现出宽广的胸襟、旷达的情怀,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渗透审美教育,注意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直觉的唤起、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激荡的感情、活跃的思维的直接参与下,不仅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对思维涵蕴的理解更加深入,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进而受到性情的陶冶,打造健康的心理,培养出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尼勒克且加哈乌拉斯台乡中心学校)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