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周 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必然对语文课程产生影响,并最终引起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因素的变化。
一、教学方式由“单一传授”式向“合作探究”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课堂教学必然会更多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策略,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例如,教学《长征组歌》一文时,可以播放歌曲并配上长征图片和有关长征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根据图片和录像展开热烈的讨论,体验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且为祖国的强大而学习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论美》一文时,由于本文观点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图片,如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镜头,大街上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些丑陋的行为。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美”,怎样做到一个“美”的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达到了预期教育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由“控制者”向“合作者”转换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受社会“升学热”的影响,在教学中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要求教师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而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设计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建议者。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把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从事探索和开展讨论,提示如何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原来对学生机械记忆的纸笔测验,转向更多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活动中不可预测的活动增加,要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的建议。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学生也会不断意识到自己对学习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如教学《蓝蓝的维尼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关于维尼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课后收集的材料展开讨论和交流。探究维尼斯的美在那里,为什么用“蓝蓝的维尼斯”作为标题。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基本能够弄明白,这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果。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资料的提供者、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点拨者的作用。
再如教学《枣核》一文时,教师可以提供北海公园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如枣树、睡莲、杨柳等图片,并且谈谈古人为什么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请。由于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文中的思乡爱国之情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思乡爱国的歌曲,并适当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学生思维过程由“简单记忆”向“开发创新”的转化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制,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建立了开放性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特别是网络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来达到同一学习目标。学生在自由的情景中表现自我,进行交流,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化。
在传统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语文知识和结论的简单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性知识本身的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不要仅仅停留在字词的掌握、语句的理解这一层面上,而应该借助多媒体画面,探讨如何防止沙化,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这一深层意义上来。通过观看沙漠里特有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沙漠里生活,是因为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它们能充分吸收水分。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还在改变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过程、师生地位、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带来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全方位变化。
总之,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能胜任一般性教学,还要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背景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这些都提高了教师备课和设计教学的难度。
作为教师,应该有在教学中大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勇气,有不断总结、探索的毅力,有善于交流的愿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一定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里发挥作用,从而使语文学科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第四中学(222500) 《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383.html
周 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必然对语文课程产生影响,并最终引起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因素的变化。
一、教学方式由“单一传授”式向“合作探究”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计算机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有益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孕育和发展着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因此课堂教学必然会更多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策略,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师单一传授的方式。例如,教学《长征组歌》一文时,可以播放歌曲并配上长征图片和有关长征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根据图片和录像展开热烈的讨论,体验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且为祖国的强大而学习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论美》一文时,由于本文观点较为抽象,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图片,如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镜头,大街上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些丑陋的行为。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美”,怎样做到一个“美”的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达到了预期教育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由“控制者”向“合作者”转换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受社会“升学热”的影响,在教学中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要求教师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而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教学设计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建议者。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把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从事探索和开展讨论,提示如何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原来对学生机械记忆的纸笔测验,转向更多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活动中不可预测的活动增加,要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的建议。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学生也会不断意识到自己对学习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如教学《蓝蓝的维尼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关于维尼斯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课后收集的材料展开讨论和交流。探究维尼斯的美在那里,为什么用“蓝蓝的维尼斯”作为标题。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基本能够弄明白,这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果。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资料的提供者、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点拨者的作用。
再如教学《枣核》一文时,教师可以提供北海公园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如枣树、睡莲、杨柳等图片,并且谈谈古人为什么用这些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请。由于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文中的思乡爱国之情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思乡爱国的歌曲,并适当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学生思维过程由“简单记忆”向“开发创新”的转化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制,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建立了开放性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特别是网络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进度来达到同一学习目标。学生在自由的情景中表现自我,进行交流,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化。
在传统的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语文知识和结论的简单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性知识本身的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不要仅仅停留在字词的掌握、语句的理解这一层面上,而应该借助多媒体画面,探讨如何防止沙化,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这一深层意义上来。通过观看沙漠里特有的动植物,发现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沙漠里生活,是因为它们能适应极其恶劣尤其是干旱的沙漠环境的特殊本领;它们能充分节约用水,尽可能减少水的损失;它们能充分吸收水分。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还在改变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过程、师生地位、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带来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全方位变化。
总之,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能胜任一般性教学,还要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背景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这些都提高了教师备课和设计教学的难度。
作为教师,应该有在教学中大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勇气,有不断总结、探索的毅力,有善于交流的愿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一定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里发挥作用,从而使语文学科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第四中学(222500) 《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