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给孩子贴上美好的“标签’
家庭教育:给孩子贴上美好的“标签’
在去年的团体辅导中,有一个女生在第一次自我介绍时说:“我自卑,成绩不好,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我表达能力也差,你们都不要笑我……”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清楚了。跟她一起来的同学帮她解释道:“她就是这个样子,在课堂上也这样,其实人多好的!”在团体里,有十个同学,她在团体里是最安静的,从不主动说话,必须发言的时候声音都很小。
很快我就知道她如此“自卑”的原因了。在第一次团体辅导后不久,这个女生独自来到心理咨询室,她说:“我觉得自己真没用!也许真的像我妈妈说的一样,我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每天早上我都要纠结半天,我真的不想来学校,但是,我又不敢跟我妈说。就算我生病了,她都要逼着我去学校!要是我说不想来,她就会恶狠狠地骂我,还会埋怨我不坚强、不争气之类的。”
父母一句不经意的抱怨,或者失去理智时的怒吼,都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在我们接待的家长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成绩那么差,他就该努力嘛,但是,不论你怎么喊,他就是不动,懒得很。”“周末都在补课,居然还考成那样!(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一点不像我们,不晓得他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笨!”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是否试着走进过孩子们的内心,是否了解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以前勤奋的孩子变得懒惰,自信的变得畏畏缩缩……难道只是因为高考带来的变化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父母给孩子不公平、不公正的评价时,就算都知道那是一句气话,也一样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标签效应”。所谓的“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好”“坏”“优秀”“愚蠢”这样的标签时,他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高三面临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可想而知,一些家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体验,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使用诸如“不是读书的料”“你的未来无望了”等带有讽刺味的标签式用语。这样的“标签”贴多了,孩子就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并不自觉地按照所贴的“标签”去定位自己,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一个人的态度并不一定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当你鄙视一个人,瞧不起一个人时,即使你不说一句话,对这个人的态度也会在你的行为中表露无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给孩子贴上标签了。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就像前边提到的那个女生,小学上的是最好的小学。妈妈怕她高中上学太累,每天开车接送。但是,每当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总是不如意时,有些家长就开始找理由来抱怨孩子了,有的甚至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样时间长了,势必会造成孩子对家长反感。有些孩子在这样的状况下,居然动不动就喜欢离家出走。
家长朋友们千万别误会,我并不认为孩子说不得,打不得。“子不教,父之过。”但是,把孩子打跑,骂得厌学,也不是家长的目的。每当此时,我总想提醒家长朋友们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可以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之有效呢?
首先,理解是教育的前提
我曾听一个妈妈讲过,在她儿子高三的时候,她试着跟儿子保持一样的作息习惯,早上六点过就起床,晚上十二点才休息。坚持了一周的时间,她已经累得不行。她说:“我还只是作息时间跟他一样,如果每天也像孩子一样看书、做作业、应付考试,可能我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当我们真正去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高三的孩子都希望考一所好的大学。只是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甚至没有勇气去展望美好的未来。在高三的一年里,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信心和勇气。有一个孩子,喜欢到咨询室来坐坐,他说:“在这里,我可以休息一会儿,让自己静下来!”孩子们要求不高,也许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坚定地走下去。
其次,爱要让孩子感受到
有一个妈妈讲:“我那么爱他,我每天翻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保证他吃得好,吃得有营养。他还经常做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另一个家长说:“我每天开车送她去上学,在车上,想给她说几句,她就戴上耳机,装着睡觉。”我想这些爸爸妈妈一定是爱自己孩子的,但他们的爱却未必是孩子内心渴望的。
我有一个同事,在他孩子高三的时候,他习惯每个周末陪孩子散步,他说:“我发现,其实孩子很懂事,很多道理他都懂。当然他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同学比他考得好,或者自己考得不理想,他难免也会抱怨几句。”我的同事只是陪着,静静地听着。他很享受这样的时光,孩子也很珍惜这样的散步。
爱孩子,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那些带着怒火的吼叫,撕裂的是亲情,那些不断重复的说教,勾起的是痛苦的记忆。爸爸妈妈如果能真正关注到孩子们所关切的,并协助他们面对这些困难,他们就会感到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教育:给孩子贴上美好的“标签’》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391.html
在去年的团体辅导中,有一个女生在第一次自我介绍时说:“我自卑,成绩不好,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我表达能力也差,你们都不要笑我……”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清楚了。跟她一起来的同学帮她解释道:“她就是这个样子,在课堂上也这样,其实人多好的!”在团体里,有十个同学,她在团体里是最安静的,从不主动说话,必须发言的时候声音都很小。
很快我就知道她如此“自卑”的原因了。在第一次团体辅导后不久,这个女生独自来到心理咨询室,她说:“我觉得自己真没用!也许真的像我妈妈说的一样,我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每天早上我都要纠结半天,我真的不想来学校,但是,我又不敢跟我妈说。就算我生病了,她都要逼着我去学校!要是我说不想来,她就会恶狠狠地骂我,还会埋怨我不坚强、不争气之类的。”
父母一句不经意的抱怨,或者失去理智时的怒吼,都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在我们接待的家长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成绩那么差,他就该努力嘛,但是,不论你怎么喊,他就是不动,懒得很。”“周末都在补课,居然还考成那样!(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一点不像我们,不晓得他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那么笨!”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是否试着走进过孩子们的内心,是否了解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以前勤奋的孩子变得懒惰,自信的变得畏畏缩缩……难道只是因为高考带来的变化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父母给孩子不公平、不公正的评价时,就算都知道那是一句气话,也一样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标签效应”。所谓的“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好”“坏”“优秀”“愚蠢”这样的标签时,他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高三面临的升学和考试压力可想而知,一些家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体验,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使用诸如“不是读书的料”“你的未来无望了”等带有讽刺味的标签式用语。这样的“标签”贴多了,孩子就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并不自觉地按照所贴的“标签”去定位自己,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一个人的态度并不一定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当你鄙视一个人,瞧不起一个人时,即使你不说一句话,对这个人的态度也会在你的行为中表露无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足以给孩子贴上标签了。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就像前边提到的那个女生,小学上的是最好的小学。妈妈怕她高中上学太累,每天开车接送。但是,每当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总是不如意时,有些家长就开始找理由来抱怨孩子了,有的甚至动不动就打骂孩子。这样时间长了,势必会造成孩子对家长反感。有些孩子在这样的状况下,居然动不动就喜欢离家出走。
家长朋友们千万别误会,我并不认为孩子说不得,打不得。“子不教,父之过。”但是,把孩子打跑,骂得厌学,也不是家长的目的。每当此时,我总想提醒家长朋友们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可以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行之有效呢?
首先,理解是教育的前提
我曾听一个妈妈讲过,在她儿子高三的时候,她试着跟儿子保持一样的作息习惯,早上六点过就起床,晚上十二点才休息。坚持了一周的时间,她已经累得不行。她说:“我还只是作息时间跟他一样,如果每天也像孩子一样看书、做作业、应付考试,可能我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
当我们真正去听孩子们的心声,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高三的孩子都希望考一所好的大学。只是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甚至没有勇气去展望美好的未来。在高三的一年里,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信心和勇气。有一个孩子,喜欢到咨询室来坐坐,他说:“在这里,我可以休息一会儿,让自己静下来!”孩子们要求不高,也许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们就会鼓起勇气,坚定地走下去。
其次,爱要让孩子感受到
有一个妈妈讲:“我那么爱他,我每天翻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保证他吃得好,吃得有营养。他还经常做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另一个家长说:“我每天开车送她去上学,在车上,想给她说几句,她就戴上耳机,装着睡觉。”我想这些爸爸妈妈一定是爱自己孩子的,但他们的爱却未必是孩子内心渴望的。
我有一个同事,在他孩子高三的时候,他习惯每个周末陪孩子散步,他说:“我发现,其实孩子很懂事,很多道理他都懂。当然他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同学比他考得好,或者自己考得不理想,他难免也会抱怨几句。”我的同事只是陪着,静静地听着。他很享受这样的时光,孩子也很珍惜这样的散步。
爱孩子,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那些带着怒火的吼叫,撕裂的是亲情,那些不断重复的说教,勾起的是痛苦的记忆。爸爸妈妈如果能真正关注到孩子们所关切的,并协助他们面对这些困难,他们就会感到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教育:给孩子贴上美好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