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叶燕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是美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等观点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课堂的审美无论是教材的美育因素挖掘,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境创设与手段运用,或是教师语文审美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个人审美修养的提高,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那些没有情感的熏陶、没有美的感染的语文课已经逐渐淡出了新课改的课堂。但是笔者在听课教研的过程中,感觉当今的语文课堂在操作层面上普遍走进了这样的误区:部分教师认为,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才是美的,朴实无华的语文课就谈不上美。于是教师将课堂等同于舞台,把自己等同于演员,把学生当成道具,或激情演讲,或放声歌唱,或小品表演……所有才艺都尽情展现,教师的亮丽展示淹没了学生主体;多媒体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冲淡了教学的实质;“高密度、综合性、人文内涵集中”的主题拓展充斥着语文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师与学生强势“争美”的扭曲的“课堂审美”观占据着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更是成为了主流。所以,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深究“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真正美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知识交流的活动,也是审美的活动,它承载着施教者所传递的审美教育信息。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就是美的载体,既有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文本之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教学之美,如教学设计美、课堂和谐美、教学节奏美、教师风度仪表美、教学语言美、板书设计美等。挖掘小学语文课堂美育的丰富内涵,审视探究语文课堂美育的实质,就是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儿童特点,以课程特点、目标、性质来规范语文教学,以儿童观观照下的生本理念来统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我们理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课堂美育的实质就是既抓住语文教育本体又体现学生主体的富有美和情趣的语文课堂。我们提倡课堂审美,就是站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原点上,追寻语文教育本质与生本理念下的情趣与课堂两者的有机对接、和谐融通,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经师生共同创造而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着力发展的现实价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就是我们的理想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真正美起来呢?如何使语文课程核心价值与美的课堂呈现出两者的有机对接、和谐融通呢?如何创设既抓住语文教育本体又体现学生主体的富有美和情趣的语文课堂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一、体现语文本体的课堂是美的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作为语文的本体,仍然是语言和文字。“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要帮助学生学语习文,这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当然,这里的“语”“文”特指汉民族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地地道道的本土语言和文字。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牢牢抓住语文本体,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来让学生学语习文。
  
  众所周知,当下的语文课堂存在着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现象。不少语文教师总喜欢“红杏出墙”“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一位教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让学生画小村庄过去的样子,说种树的好处,以及怎样种树。还有一位教师执教《北京的春节》,重点让学生学唱京剧、听京韵大鼓、听相声,一会儿视频,一会儿歌舞,课堂上好不热闹。但是这两节课的教学,不可否认都违反了语文课程的初衷。语文虽然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不能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不能以过度的唱唱跳跳或角色表演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淡化语言文字的赏析与积累。因为语文姓“语”,所以我们要给语文课“减负”,要将“非语文元素”请出去,让体现语文本体的本色语文回归课堂,让语文学科成为真正能体现自身特色和功能,拥有自身追求目标的、严谨的、科学的人文学科。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学习,要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描写小村庄的过去和后来变化的用词准确及生动形象。画小村庄过去的样子以及种树的知识,属于美术和农业方面,教学中过多涉及,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泛化。再如《北京的春节》一课,应该重点引领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新气象,在领略北京春节的风土人情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些才是语文学习的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要牢牢立足“学语习文”的根本,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内容,既要关注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更要关注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
  
  二、凸现儿童本位的课堂是美的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倡导按照儿童的身心特点来组织课程、教材、教法。对儿童精神的审视,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符合、顺应儿童的天性,读儿童喜欢的“童心书”,上儿童喜欢的“童心课”,说儿童喜欢的“童心话”,写儿童喜欢的“童心文”……语文教学如何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人点,成为当前教师思考的不可或缺的主题。
  
  儿童的情感世界与成人的情感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的语言创造常常是成人无法理解的,他们创造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一个“神”(神奇、神异、神灵、神秘或神圣)的世界。在他们纯真的眼睛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没有什么是创造不出来的。山是仙山,水是灵水,星星眨着眼,月亮开口笑;小鸟呜叫是在唱歌,花儿怒放是在冲着他笑,树枝摆动是在向他招手;小鱼可以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雪花可以有翅膀……儿童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令人神往而美丽。因此,教师应该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紧紧抓住儿童情感世界的“童趣童真”,因学设教,顺学而导。尊重儿童本位,让儿童亲历过程,努力创设生本课堂,提高审美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学生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其次,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善于在文本深处游历漫寻,于文本深处寻见童心烂漫,来丰满我们的语文教学。再次,我们要以儿童的思维学语习文,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谈到“怎么才能做到以儿童为主体”时说:“就是跟儿童相似。”如《丑小鸭》这篇课文编排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编者拟定了这样的单元价值取向: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教学《丑小鸭》一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受童话的美,感受不可能办成的事情通过努力也能办成。但是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初读课文后,往往会拔高立意,把落脚点放在“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上,要求学生用理性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涵。于是教师面对着一群浅层思维的二年级学生,千方百计地提醒、引导他们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即成人解读出来的童话内涵。最后甚至直接板书出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等教师认为很有新意、挖掘很深的思想内涵,把成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完全脱离了二年级学生对这则童话故事的个人感受。
  
  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师要百分之九十关注儿童,察言观色,随机生成。”于老师就是一位奔走于儿童心灵深处的“老顽童”,处处播撒着儿童的快乐。他执教古诗《草》时寓庄于谐,谐趣相生,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检查学生对“一岁一枯荣”这句话的理解时,抓住奶奶耳聋这个特点,利用“枯荣”和“窟窿”的谐音,让奶奶把“枯荣”读成“窟窿”。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话语折射的是教学艺术的智慧,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
  
  三、遵循言意兼得的课堂是美的
  
  新课程实施至今,有许多课,尤其是公开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比较欠缺,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内涵的挖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从而造成语文本体的失落与淡化。我们说,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的,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课文内容所表达的人文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要努力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挖掘语言之美,提高人文素养,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如课文《穷人》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语言实践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穷人“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互相帮助”的品质,深深感受到穷人是善良的好人。这种心灵向善之美,可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悟感受,让学生言意兼得。
  
  师:自由读读课文第9—11自然段,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你能给这些事情排一排顺序吗?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语无伦次?(因为桑娜内心忐忑不安。)
  
  教师在此以“你能给这些事情排一排顺序吗?”“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语无伦次?”这些问题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感受桑娜忐忑不安的真实内心。
  
  师:默读课文第3~8自然段,思考:桑娜家的生活那么穷苦,渔夫为了养活自己五个孩子是那么不容易,桑娜看看这个家的现状,她会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呢?(句式填空如下)
  
  (1)如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2)如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师:桑娜的内心是挣扎的,桑娜最后还是决定和丈夫商量,把这个难以面对却总要面对的事情让丈夫作最后决定。我们再来细细体味一下渔夫内心的痛苦挣扎。(句式填空如下)
  
  (3)他想: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
  
  教师紧紧抓住语言实践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体会桑娜“要不要抱过来”和渔夫考虑怎样处理时,两次进行了有冲击力的句式填空练习。这样的语言实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从忧虑到决断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地再现了穷人“宁可自己再苦些再累些,也要把孤儿抱过来抚养”的美丽心灵和高尚情操。
  
  “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蕴含的人文之美,既发展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地生根,又使学生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师生合作

《课堂审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50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