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先生制
浅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先生制
杨梓楠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的普及教育方式,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小先生制的提出与当时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的教育现状有关;这一教育方式在全国推广后,反响褒贬不一,陶行知及其支持者极力提出解决的方案措施完善小先生制,乃至与反对者展开一系列针对小先生制是否适用于普及教育的论战。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小先生逐步实现了由普及教育工具向动员群众工具的转型。
关键词:小先生制;陶行知;普及教育;动员群众;论战
一、小先生制提出的背景
小先生制是顺应当时普及教育的需求而提出的。在30年代初,“据教育部统计,中国有一千万失学儿童”,在陶行知看来,儿童受教育的主要阻碍是普及教育的方法不妥善。的确,在当时普及教育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一,当时的地方小学要收学费,“一般拿不出学费的小孩子就只能被排出于学校之外。”这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其二,知识私有化现象严重,即陶行知所说的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守知奴”,师范学校毕业的“大先生”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作为私有财产;地方学校则“把知识作为‘秘方’传授,教学生不要再去传给别人”。再者,那些穷苦的孩子“在家中都有经常性的工作,如放牛、抱弟妹、烧火……”如果强迫他们上学,无疑会加重他们家人的负担。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陶行知在经过思索试验后,提出“如果能将小先生的办法尽量推行,不出两年,即可使教育普及。”陶行知还对小先生制的实行做了一些展望,把小先生的授课对象由儿童扩大到所有未受教育的人,他在汉口市立第三小学的演讲中说:“要创造新的中华民国,就非要重用小先生不可。”(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吴振宗借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中国普及教育的情形——“好像既无巧妇又无米,只好尤拙妇造些菜饭了”。小先生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1933年,陶行知在南通等地宣传小先生教育。1934年,山海工学团举行了小先生普及教育队授旗典礼及宣誓,宣告小先生制正式问世。尽管小先生制30年代才出世,而陶行知自言“它的怀胎,却在十数年以前”。善于观察的陶行知不止一次地发现小孩子做先生的例证。南京佘儿岗农民自办的农村小学,校长、教师都由小孩子自己担任,称之为儿童自动学校。陶行知写诗称赞他们:“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自如。”另外,30年代初的两件事情也十分有说服力。一是1933年的新安旅行团活动。“他们没有教师领导,也没有父母照应,只是运用团体的力量制裁个人的行动。”这些学生靠演讲旅行,作抗日宣传。陶行知得知后逢人就说:“在这些小孩子的铁证之下,时代分成了两个:一个是瞧不起穷光蛋和小孩子的时代,那已永远成为过去;一个是新时代,穷光蛋和小孩子有不可抵估的力量。”他特意写诗称赞:“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另一件事是山海工学团时年13岁的张建派去接待反战同盟代表团的马莱,他成功驳斥了马莱关于英国是支持中国抗日的论点,又列举了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协助当局捕杀爱国人士的事实,使马莱哑口无言。这些实证都使陶行知更加坚信了小孩不仅可以教小孩,而且可以教大人,小先生制在中国有推行的可能性。
二、小先生制的推广与反响
小先生制自1934年初正式问世以来,“各地乃风起云涌的把这制度相继试行。于是‘我是小先生,变做小先生’的呼声,差不多充满了全中国。”对于小先生制的推行情况,陶行知在1935年1月总结说“在这十一个月当中,他已经进攻进了二十三省市。如晓庄之佘儿岗,无锡之河口,山东之邹平,河北之南开,山西之舜帝庙,广东之百侯都已经有了成效。”除了在国统区外,小先生制在当时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也受到推崇。
小先生制在全国推广的同时,其反响也褒贬不一。在一些地方小先生制获得了认同。例如福州的小柳民众学校,采用小先生制,“程度较高之学生刘文炳等十五人,利用工作时间,扩布于一般乡人,使无形之中,教育普及全乡,实行以来,成效颇大”在小先生自己眼中,做小先生也有几个好处,—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如果能找—个学生教一教,便可以把我所学到的讲给他听。有时候讲不出来,我就要去问我的老师和家长。当老师和家长告诉我的时候,我便会把知识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还有学生认为:“全国几百万就学的儿童,人人都教出一两个识字的人,如果全国国民都能识字,中国岂不就强盛了么?外国谁敢来欺负我们呢?”这些学生的语言稚气未脱,对小先生制的意义分析并有明显的被成年人教过的痕迹,然而也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已经把小先生制的意义内化于心,并认可这是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学习,又有利于整个民族普及教育的良策。
小先生制的确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然而它自推行以来,遭到的反对声也不绝于耳。首先,从小先生自身来看,存在能力和时间有限的问题。有部分人提出“做小先生的儿童,凭空添上普及教育的担子,时间不够分配,反把自己的功课抛荒了”;还有一些小先生由于能力有限,“传播知识,常多错误,无怪乎他们的学生瞧不起他们”对于受到歧视这一点,小先生自己也十分担心,一个小先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去教,自己不明白,不是倒反害了人家吗”在小先生找学生的过程中遭受歧视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大公报》的一则新闻记载:“高小学生至一药店内调查,店员以其不过一高小学生,遂故意为难,择一药名,令其解释,此小学生茫然不知,窘极泪下而去。”小先生由于自身的能力时间有限,遭到歧视在所难免,而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被成年人瞧不起后,往往有懈怠或放弃的心理,这无疑是小先生制推行的一大阻力。
其次,从教授对象来看,也是阻力重重。找学生困难的同时找到学生流失也十分严重。找不到学生也是小先生面临的一大苦恼,一些小先生在作文中道出这一难处,有位小先生说他找的学生是一个十五岁的穷孩子,这个孩子提出除非小先生每月给他一块法币,否则不肯念书。小先生无奈只好给他法币。也有小先生抱怨:“我家有个不识
《浅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先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