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综合教育论文 >> 正文

社会文化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重塑


便一味迎合学生的需求,从而丧失了职业操守。此外,近些年来,“新读书无用论”已然抬头,人们对物质、权力和享乐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尊重。从表面上看,高校教师很受尊重,实际上大部分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处境并不乐观,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话语权的持续弱化也削弱了学生对他们的认可度。而受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高等教育投入的回报偏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对教师的认可度也有所降低。近年来,90后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于信息时代的青年人,他们的利益诉求用老办法已然无法满足。然而,由于缺乏对个体利益诉求合理性的甄别能力,他们片面地追求获得独立的满足感,导致其与教师的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教师由此认为,90后大学生比80后更难管理。这种认识一旦形成,便会弱化高校师生间的互信关系。

  二、文化困境:转型期师生关系失衡的文化诱因

  研究表明,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失衡的原因有很多,转型期的文化困境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将其称之为文化诱因。它并非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衡的决定性因素,但该文化因素中却蕴涵着道德价值的内容。本文拟由此展开对我国高校师生关系重塑的思考。

  在特定时代与社会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形成了以某种文化为主流评判方式的个人价值体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发生着快速变化,社会原有的、稳定的体系结构正逐步被打破,新的结构正在形成之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在社会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文化的谱系变得紊乱了,出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的状况,多元性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下中国,信仰多元化、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危机展现了文化的困境。在文化的困境中,国人的伊值观和信仰正经历从未有过的混乱和迷惘。学校作为文化继承、衍生、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固化了人特定的价值体系。高校作为正规教育体系中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场所,由文化转型带来的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由此可见,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异化的文化诱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其一,多元文化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文化的多元性是全球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各文化支流交汇于开放的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的本土文化便处于被动的状态,中西两种文化在中国呈现出了不对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并引发了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在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中,人们的选择空间更加自由,其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使得社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然而,迷惘和困惑也随之而来。伴随转型期社会分化的加速,人们的观念也在加速分化,社会统一的价值观念面临解体。在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下,一些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大量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变得紊乱,西方价值观念开始蔓延。一般情况下,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为人们所选择和接受。作为“弄潮儿”的大学生,更乐于认同这些外来的价值观念,并愿意尝试一些外来的生活方式。高等教育本应传承主流文化,为学生在文化和价值的选择中指引方向。可在实际中,学生更多接受的只是知识的单向度传输和主旋律的单调说教——前者让大学生与文化的精髓渐行渐远,后者与现实中的不良风气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甚至让大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在理念、方式和内容方面,教育与其对象之间存在的需求矛盾,削弱了教育的实际效果。许多大学生在多样化的价值选择中迷失了自己,进入了信仰的真空。他们感到“郁闷”和“迷茫”,无法明辨是非,缺乏明确的个人理想与奋斗目标,也无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与此同时,在网络、电视等媒介的强势引导下,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娱乐化了,“唱唱跳跳、时尚个性、轻松享乐”比“课堂和先生”更具吸引力。在这场文化的拉锯战中,教师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和主导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同样也感到无所适从,并开始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了信心,在职业道德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其二,以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为代表的市场伦理导致学生的道德发生了扭曲。在功利的驱使下,文化氛围变得异常浮躁。人们把对利益的追逐放在首位,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市场规则成了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业准则,仿佛一切都变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各种“潜规则”大行其道。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之后,高校的文化价值取向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价值观念置换,并呈现出了实用性和功利性,淡化了其对大学理想的追求。以往单纯的师生关系也蜕变为市场经济关系,被变相的利益交换关系所取代。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讲个人利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统统抛在脑后。过于功利的价值观影响了师生间的正常交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有些学生选择性地和某些教师进行交往,甚至不惜进行利益的交换。同时,功利文化也影响着知识的传授。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下,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已不再是社会认同的“有用的知识”。一方面,工具理性让人们对科学推崇备至,重视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而人文知识恰是创造人类文明的精髓;另一方面,比起书本上的知识,各种“潜规则”才是社会公认的“有用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就难以奏效。而文化困境同样能够导致教师自身思想的混乱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甚至会使他们落入功利的陷阱。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大众对教师群体,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群体,在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抱有很高的期望,而大部分高校教师的经济和社会的地位与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相符,无论在行政化的校园里,还是在功利化的社会上,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于是,很多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或逐利。这种“利”并非一定是物质上的收益,更多的是指为取悦学生而营造的大学教育和管理的环境。如宽松的课堂和考场的环境、考试难度的降低、对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放任等。貌似“和谐”的师生关系却是用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换来的,师道观念趋于现实。处在上述文化困境中,本该是纯洁的、充满感情和博爱精神的师生关系,已经转变为一种疏离的、功利的、不被认同和信任的关系。

  三、文化困境中师生关系重塑的新思路

  《决定》的出台对于高校师生关系重塑的突出意义,就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孤立于社会文化改革之外的高校师生关系的

《社会文化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重塑(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58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综合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