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
(五)健全低碳制度
2006年以来,我国出台了许多低碳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战略措施,高校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并借鉴国内外低碳校园的建设经验和做法,加快校园节能制度建设,出台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使低碳校园建设有章可循。同时,要落实低碳节能责任制,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将低碳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年度绩效考核之中,督促师生员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节约措施有效、节能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实行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奖惩办法的实施,使低碳理念逐渐“内化于心,物化为制,外化于行”,从而推动和谐低碳校园的建设。
(六)完善低碳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合理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校园功能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并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的理念融人改造中,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如对电路管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应按照节能、安全等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供电线路、安装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替代老旧变压器,减少供电能耗。积极利用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应在采购工作设备时优先采购“零排放、零污染”节能产品,如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建设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工程设施,提高全校污水回用率等。大力推广新型能源,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立足高校实际,充分利用其它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如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证后勤清洁发展。
(七)强化低碳管理
实施低碳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督评估和考核问责等内部控制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体系,利用管理软件等现代手段健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强化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各项教学科研的管理,改善公车、水、电、气、医疗、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森林资源。健全能源资源管理体系,对执行节能标准、能耗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动态的监管,加强校内能耗审计、公示,及时消除跑、冒、漏、滴等浪费现象,并强化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工作,总结分析自身能源资源利用情况、利用特点、存在问题等,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数据。
(八)培养低碳人才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要“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低碳校园建设中应切实发挥自身在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一方面,通过人员、政策、经费方面的倾斜,在高校中开设低碳学科专业,鼓励师生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制订低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低碳节能产品的生产研究,培养建设低碳社会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低碳专业人才,从而为我国低碳社会的构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总之,高校师生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树立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秉承科学理念,加大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低碳校园运行和管理模式,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支撑,不断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高等院校如何加强低碳校园建设(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