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的“点线面”
小学习作教学的“点线面”
高杰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备课伊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逐一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这种灌输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表现在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引导越具体,学生最终的习作越接近教师的心理预期。因为向师性对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样的引导无疑是不可取的。
根据小学生习作的规律,即语言的“吸收、理解、输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进行“切割”——实现“点”的突破,“线”的牵引,“面”的拓展。
一、点的突破
点,具体指学生习作中的词句、段落,这也是一篇完整习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三年级的学生习作训练多半为命题、半命题、材料组织等形式。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例,习作一是选择看到的图画作为习作的对象;习作二是为某一个人画像,其实质就是写人;习作五是根据所有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无论哪种类型的习作,都离不开词句的支撑。如何在“点”上下工夫,我们不妨做以下尝试。
1.关注课内。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布局还是知识构成都是专家深思熟虑的结果。课文中所包含的词语、揭示的道理、折射的审美情趣不仅需要学生感悟体味,更值得他们花时间去记忆和揣摩,尤其是课文中明确要求背诵和记忆的地方。俗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学习中我们总能遇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在课中内化吸收,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有益于今后写作素材的积累。
2.留心课外。现在学校、学生、家长都已经深深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有意注意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引导和检查,通过对优美词句的摘抄和评比让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使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得以彰显,有效促进竞争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必然能够掌握大量的词汇,在习作中也自然信手拈来。
二、线的牵引
这里的“线”可以理解为习作中的一条主线,即习作中表达技巧的训练。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对课文进行编排的。因此习作教学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的设置对某一习作技巧进行集中训练。
以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为例,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都是通过某件事让人从中有所感悟,而习作六的要求就是“在我们周围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儿,让学生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也就是说,通过让学生具体地描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在描述的基础上融人自己的主观情感。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其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比较模糊,但基本的善恶的区分是他们认定对和错的根本,因此这样的要求并不会让学生觉得为难。通过模仿与延伸,学生既能抓住课文表达上的显性特征,又能更深刻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训练了单元中主要的表达方法。著名教师薛法根说:“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教师应遵循文章规律,巧妙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在对话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对话例文对学生进行感染和触动,从整体上感知对话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感受例文对话的精彩和生动,从而在实践中领悟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对一个生动对话所具有的作用,在长期的坚持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习作风格。
三、面的拓展
“面”作为“线”和“点”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从整体上进行构思,从主旨上进行确定。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培养他们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好的习作首先是一个学生内心的反映,这也正是“文如其人”的现实体现。真实性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排除适当的艺术加工,从习作的整体性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天马行空”。因而习作教学中的最后一环,在“面”的把握上,教师的匠心独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进行引导,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习作有了眼睛自然能够大放异彩,生动传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 《小学习作教学的“点线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697.html
高杰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备课伊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逐一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这种灌输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表现在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引导越具体,学生最终的习作越接近教师的心理预期。因为向师性对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样的引导无疑是不可取的。
根据小学生习作的规律,即语言的“吸收、理解、输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进行“切割”——实现“点”的突破,“线”的牵引,“面”的拓展。
一、点的突破
点,具体指学生习作中的词句、段落,这也是一篇完整习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三年级的学生习作训练多半为命题、半命题、材料组织等形式。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例,习作一是选择看到的图画作为习作的对象;习作二是为某一个人画像,其实质就是写人;习作五是根据所有材料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无论哪种类型的习作,都离不开词句的支撑。如何在“点”上下工夫,我们不妨做以下尝试。
1.关注课内。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布局还是知识构成都是专家深思熟虑的结果。课文中所包含的词语、揭示的道理、折射的审美情趣不仅需要学生感悟体味,更值得他们花时间去记忆和揣摩,尤其是课文中明确要求背诵和记忆的地方。俗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学习中我们总能遇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在课中内化吸收,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有益于今后写作素材的积累。
2.留心课外。现在学校、学生、家长都已经深深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生有意注意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引导和检查,通过对优美词句的摘抄和评比让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使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得以彰显,有效促进竞争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必然能够掌握大量的词汇,在习作中也自然信手拈来。
二、线的牵引
这里的“线”可以理解为习作中的一条主线,即习作中表达技巧的训练。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依据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对课文进行编排的。因此习作教学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的设置对某一习作技巧进行集中训练。
以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为例,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都是通过某件事让人从中有所感悟,而习作六的要求就是“在我们周围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儿,让学生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也就是说,通过让学生具体地描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在描述的基础上融人自己的主观情感。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其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比较模糊,但基本的善恶的区分是他们认定对和错的根本,因此这样的要求并不会让学生觉得为难。通过模仿与延伸,学生既能抓住课文表达上的显性特征,又能更深刻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训练了单元中主要的表达方法。著名教师薛法根说:“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教师应遵循文章规律,巧妙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掌握。在对话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对话例文对学生进行感染和触动,从整体上感知对话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感受例文对话的精彩和生动,从而在实践中领悟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对一个生动对话所具有的作用,在长期的坚持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习作风格。
三、面的拓展
“面”作为“线”和“点”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从整体上进行构思,从主旨上进行确定。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培养他们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好的习作首先是一个学生内心的反映,这也正是“文如其人”的现实体现。真实性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排除适当的艺术加工,从习作的整体性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天马行空”。因而习作教学中的最后一环,在“面”的把握上,教师的匠心独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进行引导,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习作有了眼睛自然能够大放异彩,生动传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 《小学习作教学的“点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