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
◎罗建鸿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文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语文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将之作为审美化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1]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要让教师的“讲析”来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现代诗歌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大白话,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方能体会。
二、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现代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现代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开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内涵时,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倾向,让学生开拓思路,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诗歌形象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观照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例如教学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就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那些“超越了自然而又回到自然让我们触手可及的诗歌形象”[2],使学生在“浪花”与“小鱼”、“荔杯”与“小鸟”、“废墟”与“常青籁”一系列亲切熟悉的形象中,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情感力量的撞击,进而感悟诗歌的形象之美,并通过形象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诗行中寻觅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几个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之间的空白点,来填充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到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以让学生在诗行中填充能体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体会诗歌中蕴含着的对周总理的无边的怀念和深深的哀思。
三、挖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直接显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但它的作用并不只代表它自己,而是为了表现另外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即“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3]诗人的神奇之处,就在赋予平凡乃至残缺精神意蕴之美,从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说,意蕴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现代诗歌的神韵。如昌耀的《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篁里”,以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4]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一系列的形象,体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使现代诗歌因其富有深层次的意蕴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诗歌要在反复的吟哦讽诵中品味出美的。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握现代诗歌的节奏、语言、情感乃至更丰富、更深厚的意蕴。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现代诗歌大都是优秀的抒情名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色彩》、冰心的《纸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所以,我们要抓住诵读来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进而体验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四、挖掘现代诗歌的结构美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时它甚至超过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能量,因为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余光中说:“我以为艺术的手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整齐;一个是变化。诗歌的写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齐,不然不行,当然流于刻板单调也不行。变化不能无度,整齐要有常态,这两个坐标怎么调配是对新诗艺术的一个大考验。新月诗整齐但不知变化,写出来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块诗。写自由诗的人写格律诗时,误把音乐性代替诗的形式,这就是韵文化。而一旦写自由诗就容易散文化。过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5]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6]真善美的统一是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之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真善美的境界,让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现代诗教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1]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诗人谈诗》,160页。
[2]李卫东。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3]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寒山石。倾听灵魂的风声——昌耀《斯人》赏析[EB/OL].http://tieba.baidu.com/f?kz=96252037.
[5]何与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N].华夏时报,2007,(189-190)。 ?
[6]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罗建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215000)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698.html
◎罗建鸿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文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初中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诗歌作品。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语文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将之作为审美化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话、感悟、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
明代文学家苏伯衡说:“言之精者谓之文,诗又文之精者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现代诗歌的语言常常会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要挖掘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就必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语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怀和观念。此外,现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理性美、新奇美都会带给学生审美愉悦和深刻的感悟。现代诗歌的语言的跳跃性大大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有利于师生多元化的解读。
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让学生捕捉诗歌中色彩艳丽的形容词,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美,而且创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人读来温婉,想来唯美。又如诗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隐喻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意味深长,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语言因素,不仅能增添诗歌语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学生的审美目光被吸引到诗歌自身语言之上,获得真正的审美意义。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现代诗歌语言内涵的挖掘与领略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中,“月光”、“阳光”、“深夜”、“黎明的音响”、“星“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诗人塑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体会、掂量、品味,从而感受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1]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要让教师的“讲析”来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现代诗歌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大白话,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方能体会。
二、挖掘现代诗歌的形象美
现代诗歌的形象常常是隐喻、拟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结合因此而显得比较隐秘。所以,现代诗歌的形象有朦胧美的特征。在教学现代诗歌时,就必须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开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内涵时,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倾向,让学生开拓思路,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对诗歌形象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观照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
例如教学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就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那些“超越了自然而又回到自然让我们触手可及的诗歌形象”[2],使学生在“浪花”与“小鱼”、“荔杯”与“小鸟”、“废墟”与“常青籁”一系列亲切熟悉的形象中,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情感力量的撞击,进而感悟诗歌的形象之美,并通过形象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跳跃的诗行中寻觅到“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几个形象,以及这些形象之间的空白点,来填充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到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以让学生在诗行中填充能体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体会诗歌中蕴含着的对周总理的无边的怀念和深深的哀思。
三、挖掘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现代诗歌不仅为学生的感官提供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还通过形象,表达出一种更深沉、更丰厚的意蕴。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直接显现出来的外在的东西,但它的作用并不只代表它自己,而是为了表现另外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即“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3]诗人的神奇之处,就在赋予平凡乃至残缺精神意蕴之美,从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说,意蕴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去体味、领悟、想像,才能领悟现代诗歌的神韵。如昌耀的《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篁里”,以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4]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这一系列的形象,体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使现代诗歌因其富有深层次的意蕴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诗歌要在反复的吟哦讽诵中品味出美的。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握现代诗歌的节奏、语言、情感乃至更丰富、更深厚的意蕴。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现代诗歌大都是优秀的抒情名篇,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色彩》、冰心的《纸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等等。所以,我们要抓住诵读来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现代诗歌的音乐美,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美、进而体验现代诗歌的意蕴美。
四、挖掘现代诗歌的结构美
现代诗歌的结构常常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和直接反应,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时它甚至超过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能量,因为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进行诗歌的结构分析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余光中说:“我以为艺术的手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整齐;一个是变化。诗歌的写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齐,不然不行,当然流于刻板单调也不行。变化不能无度,整齐要有常态,这两个坐标怎么调配是对新诗艺术的一个大考验。新月诗整齐但不知变化,写出来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块诗。写自由诗的人写格律诗时,误把音乐性代替诗的形式,这就是韵文化。而一旦写自由诗就容易散文化。过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5]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但也力图在整齐中求得变化的艺术结构特征。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这首诗在结构上就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所谓的统一,就是诗歌的段式、句式相对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对称和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所谓变化,就是追逐活泼、流动和蓬勃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诗人既注意了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和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又有了参差之美,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表达出了心中对亲人、对故国的无比眷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结构做这深入的分析,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一定会非常的深刻。
现代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6]真善美的统一是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之一,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去体验真善美的境界,让现代诗歌教学成为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这样,现代诗教才能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注释:
[1]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选自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诗人谈诗》,160页。
[2]李卫东。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3]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寒山石。倾听灵魂的风声——昌耀《斯人》赏析[EB/OL].http://tieba.baidu.com/f?kz=96252037.
[5]何与怀。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N].华夏时报,2007,(189-190)。 ?
[6]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罗建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215000)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