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直抵心灵 我讲李清照的《声声慢》
以意逆志直抵心灵 我讲李清照的《声声慢》
◎潘景学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细细品读,凄苦、悲凉之情随瑟瑟秋风穿越时空,直吹心中,一个风鬟霜鬓的老妪从视野的深处走来,呼之欲出。学习李清照的作品,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初中时学习她的《如梦令》《一剪梅》和《武陵春》,恰是李清照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词作的代表。学生对作者的身世遭遇、对词人婉约的词风有所了解。学习这篇作品,笔者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带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心灵深处的伤痛。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为了检查学生初读的感受,达到对词的整体把握。笔者特意向学生发问,读出点什么吗?用词中的一句回答,“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字回答。“愁。”学生脱口而出。诗词都是情感的产物,看来他们对整首词的感情还能够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的方法,笔者接着问道:李清照“愁从何来?”,并从反面启发道,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何等阳光!何等青春快乐!而另一首小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词人的心境是何等的纯净而美好,生活是何等的高雅而富有情致。怎么就“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故?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最后答案趋于一致,即北宋灭亡,宋室南迁,丈夫赵明诚去世。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到词人晚年客居他乡,没有子嗣,没有亲朋。老师都一一给以肯定。聪明的学生能够结合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词人怎样在烽火狼烟、刀光剑影颠沛流离,有的学生竟知道她与丈夫志同道合、夫妻恩爱的故事。学生的联想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出乎笔者的预想,笔者毫不吝惜以赞美的言辞给予评价。之后,为学生补充了南迁路上夫妇二人倾全部心血收藏的金石书画的丢失,补充了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学生无不被她的遭遇所打动。学生自然懂得前面所说的美好生活、快乐时光是在南迁之前,两首小令都是写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词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
那么,词中的“愁”与《醉花阴》所表现的“愁”,与《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与《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哪个内容更相似?为什么?笔者进一步问道。要求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拿出大家认同的答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每每有可圈可点之处。“和《武陵春》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相似,都是经历了人生离乱之后的感受。”“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回答了为什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处闲愁’是分居两地的夫妻闲暇时相互思念之愁”,“醉花阴的愁也是思念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超出了愁的范畴,是词人的凄苦、孤独、寂寞、失落、伤感的多种情感交织的一种感情。”笔者不时插话引导,“同是写愁,本质却不同,虽然都有孤独、寂寞、凄凉之意,但一种是苦中带甜,一种是绝望的、无奈的、痛彻心扉的。”学生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绝望的、无奈的、痛彻心扉的情感的呢?写情无外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可找出来进行分析。个人独立分析、体会,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在展示讲解中,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补充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是直接抒情,写出了词人一番寻觅之后的外部感受和内心的凄苦。学生通过自己感悟,或查找资料之后能够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追问道:“寻觅什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引领学生再一次进入到人物的苦难和遭遇中去思考。通过对词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这种叠词所营造的压抑、低沉的特殊的音乐效果所传达的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番争论之后,大家认为是间接描写,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悲凉。笔者启发道:“为什么是淡酒,饮酒是为什么?”“借酒浇愁。”学生的理解仅能如此。笔者补充道:“酒淡因为愁浓,酒未必淡,再浓的酒也化不开心中的愁结。晚来风也未必急,只是冷的是心,心中的凄凉,即使是春风拂面,也未必感觉到些许的温暖。”学生表示认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没有争议,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南飞的大雁抒思乡之情。学生理解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重温《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让学生识别此雁是否是彼雁,那么词人想到了什么?词人的心是敏感的,触景伤怀,往事历历,怎能不肝肠寸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很到位,词人自比黄花,在西风下凋零憔悴。“词人自比黄花的还有哪句?”笔者问道。“人比黄花瘦。”因为刚刚学完《醉花阴》,学生印象很深。“但那是一多个愁善感的少妇,‘人比黄花瘦’是因为心中有思念,心中有爱,心中有希望。是思念的煎熬,是爱情坦白,是词人写给丈夫的情书。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经历了人生的所有的不幸之后,心中的无奈、凄苦、绝望,孤独。‘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临江仙》。’‘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李清照是一朵飘零的黄花,内心的伤痛只有向北风诉说。”笔者抓住契机把话题延伸。“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不由得让人想起周杰伦的《菊花台》来,动情哼唱中,一个像菊花一样忧愁和坚强的女子向我们走来,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不出去,非要挨在窗边等着天黑?前面的问题中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何止是舴艋舟,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会触动词人的情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语浅意深,其境弥幽,其情弥苦。反复诵读,令人唏嘘感慨。“点点滴滴”分明敲打在词人痛苦的心上。在这个不眠之夜词人又想起了什么?无需讲解,学生心领神会。梧桐在古诗词中历来是哀伤、愁思的象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是秋思秋景、秋雨秋夜孤独少妇的“愁绝”。古代诗词中像这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意象很多,如杨柳、丁香、菊、梅、兰、竹、杨花柳絮等等,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通过以上师生的交流对话,最后理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导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过程中,笔者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剖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积累去感受,去品读,去解读,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感受弦外之音,进入词人的情感世界,扑捉词人生命的律动。而不过分执着于对诗词的理性分析,不在结论分析上纠缠不清,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
(潘景学 天津市宝坻育英中学 301800) 《以意逆志直抵心灵 我讲李清照的《声声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714.html
◎潘景学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梁启超语)。细细品读,凄苦、悲凉之情随瑟瑟秋风穿越时空,直吹心中,一个风鬟霜鬓的老妪从视野的深处走来,呼之欲出。学习李清照的作品,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初中时学习她的《如梦令》《一剪梅》和《武陵春》,恰是李清照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词作的代表。学生对作者的身世遭遇、对词人婉约的词风有所了解。学习这篇作品,笔者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带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心灵深处的伤痛。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为了检查学生初读的感受,达到对词的整体把握。笔者特意向学生发问,读出点什么吗?用词中的一句回答,“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字回答。“愁。”学生脱口而出。诗词都是情感的产物,看来他们对整首词的感情还能够理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的方法,笔者接着问道:李清照“愁从何来?”,并从反面启发道,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何等阳光!何等青春快乐!而另一首小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词人的心境是何等的纯净而美好,生活是何等的高雅而富有情致。怎么就“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故?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最后答案趋于一致,即北宋灭亡,宋室南迁,丈夫赵明诚去世。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到词人晚年客居他乡,没有子嗣,没有亲朋。老师都一一给以肯定。聪明的学生能够结合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词人怎样在烽火狼烟、刀光剑影颠沛流离,有的学生竟知道她与丈夫志同道合、夫妻恩爱的故事。学生的联想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出乎笔者的预想,笔者毫不吝惜以赞美的言辞给予评价。之后,为学生补充了南迁路上夫妇二人倾全部心血收藏的金石书画的丢失,补充了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学生无不被她的遭遇所打动。学生自然懂得前面所说的美好生活、快乐时光是在南迁之前,两首小令都是写词人少女时代生活的。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词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
那么,词中的“愁”与《醉花阴》所表现的“愁”,与《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与《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哪个内容更相似?为什么?笔者进一步问道。要求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拿出大家认同的答案。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回答每每有可圈可点之处。“和《武陵春》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相似,都是经历了人生离乱之后的感受。”“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回答了为什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处闲愁’是分居两地的夫妻闲暇时相互思念之愁”,“醉花阴的愁也是思念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超出了愁的范畴,是词人的凄苦、孤独、寂寞、失落、伤感的多种情感交织的一种感情。”笔者不时插话引导,“同是写愁,本质却不同,虽然都有孤独、寂寞、凄凉之意,但一种是苦中带甜,一种是绝望的、无奈的、痛彻心扉的。”学生微微颔首,若有所思。
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绝望的、无奈的、痛彻心扉的情感的呢?写情无外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可找出来进行分析。个人独立分析、体会,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在展示讲解中,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补充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是直接抒情,写出了词人一番寻觅之后的外部感受和内心的凄苦。学生通过自己感悟,或查找资料之后能够准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追问道:“寻觅什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引领学生再一次进入到人物的苦难和遭遇中去思考。通过对词句的反复诵读体会这种叠词所营造的压抑、低沉的特殊的音乐效果所传达的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番争论之后,大家认为是间接描写,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悲凉。笔者启发道:“为什么是淡酒,饮酒是为什么?”“借酒浇愁。”学生的理解仅能如此。笔者补充道:“酒淡因为愁浓,酒未必淡,再浓的酒也化不开心中的愁结。晚来风也未必急,只是冷的是心,心中的凄凉,即使是春风拂面,也未必感觉到些许的温暖。”学生表示认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没有争议,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南飞的大雁抒思乡之情。学生理解到这里,笔者引导学生重温《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让学生识别此雁是否是彼雁,那么词人想到了什么?词人的心是敏感的,触景伤怀,往事历历,怎能不肝肠寸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对这一句的理解很到位,词人自比黄花,在西风下凋零憔悴。“词人自比黄花的还有哪句?”笔者问道。“人比黄花瘦。”因为刚刚学完《醉花阴》,学生印象很深。“但那是一多个愁善感的少妇,‘人比黄花瘦’是因为心中有思念,心中有爱,心中有希望。是思念的煎熬,是爱情坦白,是词人写给丈夫的情书。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经历了人生的所有的不幸之后,心中的无奈、凄苦、绝望,孤独。‘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临江仙》。’‘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李清照是一朵飘零的黄花,内心的伤痛只有向北风诉说。”笔者抓住契机把话题延伸。“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不由得让人想起周杰伦的《菊花台》来,动情哼唱中,一个像菊花一样忧愁和坚强的女子向我们走来,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为什么不出去,非要挨在窗边等着天黑?前面的问题中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何止是舴艋舟,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会触动词人的情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语浅意深,其境弥幽,其情弥苦。反复诵读,令人唏嘘感慨。“点点滴滴”分明敲打在词人痛苦的心上。在这个不眠之夜词人又想起了什么?无需讲解,学生心领神会。梧桐在古诗词中历来是哀伤、愁思的象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是秋思秋景、秋雨秋夜孤独少妇的“愁绝”。古代诗词中像这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意象很多,如杨柳、丁香、菊、梅、兰、竹、杨花柳絮等等,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通过以上师生的交流对话,最后理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水到渠成了。
在引导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过程中,笔者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剖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积累去感受,去品读,去解读,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感受弦外之音,进入词人的情感世界,扑捉词人生命的律动。而不过分执着于对诗词的理性分析,不在结论分析上纠缠不清,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
(潘景学 天津市宝坻育英中学 301800) 《以意逆志直抵心灵 我讲李清照的《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