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语文文本隋感美的挖掘


  语文文本隋感美的挖掘
  
  ◎李 琳
  
  教师要学会将文本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比如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昭显文意、再现文境、诱发情愫。现就其中的方法列举一二。
  
  一、揭开情感面纱
  
  这是体会文本情感美的切入点。众多的文本都流露出一种深情,深情无处不在,浓意无时不鸣。当学生走进文本的腹地,就已经不再是无情的读者,只有打开心灵的天窗,情感美的面纱才可能被揭开。许多文本都有着牵动学生灵魂的力量,笔者在讲授文本时,和学生一同领略了古今中外文学文本带来的凄凉与苍桑之美,师生共同经历着一次次美的体验: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记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离别笙箫的低唱……在这些文本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情感美的教育。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文本深层的情感体验和深厚内蕴,领略深藏在语言艺术背面的内质光辉。
  
  二、走进作者心灵
  
  这是体会文本情感美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文本鉴赏的任务如果只是让学生读懂文本,从而达到理解或记忆文本中的形象以及文本表达的社会意义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在文本鉴赏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经受美的洗礼,调动文本中的情感美去重塑学生的人品和人格。如果只单一地把作家作为一个知识点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死记,而作者情感本身承载着的美的内蕴却在学生单一无趣的知识记忆以外沉睡,这就完全背离了文本鉴赏教学的实际意义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与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四处搜集作者的信息。感悟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表现的对婚姻自由的歌颂和对封建礼教的反对之情;汤显祖《牡丹亭?闺塾》表现的对封建教育的辛辣嘲讽和对天性真情的青年人的赞美之情;孔尚任《桃花扇》表现的对亡国故都的强烈悲痛之情;庄子《逍遥游》表现的对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只有当学生进入作家的心灵世界时,才能真正发现那个世界里充满着美和深沉的感情,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走进情感美的漩流,就必须与作家对话”[1]。只有破解了作家情感世界的密码,才可能完成学生的成功体验。
  
  三、深入体验情感
  
  深入体验情感美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是语文文本教学得以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已往的文本教学大都以教师的判断代替学生主体的情感,却无法让学生达到美的愉悦和经历情感美的体验。文本丰富的移情性和学生主体的愉悦性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改变那种抑制学生思想和体验的缺乏人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关键是要调动他们所有的生活经验或人生体验,抓住文本中一个或几个最具感情因素的情境或情感切入点作深层剖析。只有当他们有了读文本的真实的感觉,才可能真正进入到美的过程中去,“在不断变化的情感氛围里不知不觉随着情境的创设自然产生感情”[2]。文本的鉴赏中学生变得神思飞跃,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文本的奴隶,而是“文本的再创作者”[3]。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辽远的景物,广阔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着对宇宙无限与人生有限的深沉情感。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可以领悟到一种超越有限而寻求永恒生命的情感,从而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如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民族的艺术瑰宝被愚昧者拱手相送,在浩瀚的沙漠中痛彻心扉的呐喊:“我好恨!”,道出了民族的自尊和对文化的呵护。作者将民族的情感建构在文本中,由此来倾听对历史、对社会的文化叩问,求得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蕴藉,并将此上升到普遍的情怀和哲学的高度,让学生拥有或愤懑或悲怆或急湍或沉重的艺术美感受,也就在民族文化的良知和文化情结中,捕捉到了与作者一拍即合的共鸣点。
  
  总之,教师要带领学生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捕捉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情与意,以情动情,使之产生回旋激荡的情感活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在情感上趋于融洽,在性格上受到陶冶,在心境上得到净化,在心灵上受到唤醒。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陆一帆,刘伟林.文艺心理探胜[M].海南:三环出版社,1989.
  
  [3]陈树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探索,2000,(06).
  
  (李琳 河南省郑州中学 450001) 《语文文本隋感美的挖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72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