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说说语文教学的“教无物”


  说说语文教学的“教无物”
  
  ◎申玉平
  
  有人把现实语文教学分为四类:教者所教内容从根本上就是错的,以非为是,此为第一类;或教者所教内容是对的,但却是无用的,虽教无益,此为第二类;或教者所教是对的,是有用的,但却是学生自读能会的,虽教而学生无所收获,此为第三类;真正的教应该是对的,是有用的,是学生自读不会的,此为第四类,但此种内容教者一般也是不会的。前三种情况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流,尤以第三种情况最为普遍,这都是“教无物”。唯有第四种教才称得起“教有物”。
  
  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立马生出一身冷汗,当前的语文教学难道不是如此吗?造成这种“教无物”现象的原因,细想起来应该有这几种:
  
  一是教学参考书泛滥成灾。不要说是老师自己买,学校也为每个老师配了不只一本教参资料;不要说乱七八糟的为了活计而打拼的小出版社出版的教辅资料,现在就是正规出版社也做起这样的营生;不要说老师的案头必备几本教参,就是学生也有了与老师一样的“配备”。如此下去,老师备课省了多少事呀,学生学习省了多少事呀。
  
  二是老师缺少思想,缺乏智慧,缺失个性。《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先生的一席话振聋发聩,“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水平,教师的主导永远占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水平制约了教育的深度改革的推进。”理想中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哲学家、诗人、智者、演说家的综合体。成不了这样的“四合一”,也要在某一个方面拿得起放得下。但事实上,多数语文老师随大流,人云亦云,没有对文章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深度思考,也就谈上不个人的独特理解与创见了。
  
  三是教育体制大气候使语文教学永难走出“少”“慢”“差”“费”的泥沼。那么多的课时那么的作业那么多的考试,教师哪有多少时间来思考来备课啊;再说,现在的教育如同当下的社会,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哪顾得上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分数为王,升学为本,应试教育热火朝天,素质教育冷冷清清。浮躁不仅在市场也在课堂。
  
  根治语文教学的“教无物”现象,笔者也开不出灵丹妙药,但笔者想语文老师还是可以多些作为。
  
  如整合课程资源,化繁为简,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篇课文教学要花几个课时,干什么呢?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不一而足。把自己累得半死,结果却收效甚微。只讲一点如何?讲深讲透一点如何?把这一点与学生的终生发展挂起钩来如何?一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有必要进行那么多的分析吗?学生能有些感情、有些节奏地朗诵甚至朗读出来不就行了吗?一篇《拿来主义》要讲三四个课时,讲什么呢?字词积累,犀利尖刻的语言风格,先破后立的论证技法,层层剥笋的材料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等等。生怕哪个没有讲到,自己的良心就会不安。其实,学生得到了什么呢?笔者认为,把比喻论证讲透,学生会用就行了,其他的大可退居其次,以后会有机会讲的。
  
  如对课文多研读多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老师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决定了其教学的深度,没有自己的深度解读,课堂当然就缺少了思想与灵魂。南开大学徐江教授以独到的眼光解读了许多中学语文名篇,很多理解前无古人,如果没有沉下去的功夫,就不会有立起来的成果。事实上,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可以做到,读一遍是读一遍的理解,读十遍是读十遍的理解,这个朴素的道理还是颠扑不破的。
  
  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一直有个问题困绕着语文老师,这么多年也就糊里糊涂地讲过来了。直到有人关注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朱自清在扬州出生,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在《朱自清传》中记述详尽。朱自清也写过文章《我是扬州人》,那么,买橘子送行,是不是扬州的风俗呢?在扬州话中,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则曰“局气”,而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乃同声同韵,都是入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局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的运气馈予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那么朱自清的父亲为何要“穿过铁道”“爬上月台”那么艰难笨拙地去买橘子呢?原来,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常年在外任官,对家庭照顾不够,却由于姨太太的问题,导致家道衰落,还欠下不少债务。因此,在父亲的心中,多少有一些自责和愧疚,觉得自己对不住儿子!父亲本因是忙,说定不送我!让茶房的代为照顾,终怕不妥帖,亲自送来。朱自清在文中说到“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明显是句反语!其中含有了对自己的自责和忏悔,当时不懂父亲的心情。结合文章,对买橘子场面的描写,就可以理解朱自清为什么对此影响之深了!为什么买橘子的场面最感人了,就是父亲的这份情谊,让朱自清体会到了:父亲是人,当然会犯错。但是他对儿子的爱是没有变的,也许只有在这患难的时候,才会体现得如此感人和贴切。所以当父亲“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时,感到“心里很轻松似的”。
  
  如果语文老师在这些方面多花些功夫,即使不做研究,也能使课上得更有“底气”些,当学生说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样的话时,也可以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
  
  一节课一篇课文的“教无物”没有什么大碍,如果是长期的普遍的“教无物”,那就是无法估量后果的可怕事情了。语文老师备课,就从深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始吧。
  
  (申玉平 江苏省泰州民兴实验中学 225300) 《说说语文教学的“教无物”》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74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