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
  
  ◎马志伦
  
  拓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及实际应用。不过目前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拓展,似乎仍停留在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如巴金《小狗包弟》中“文革”背景的介绍),对概念知识的解释(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剩余价值”的解释),以及对节选文字的相关情节的补充(如《边城》中与节选文字有关故事情节的补充)上,虽也有当场进行仿写等,但却较少有对于思维的拓展。所谓思维拓展就是不囿于教材文本罗列的材料以及教参提供的定论,能够冲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多元理解,或逆向思维,或换位思考等等。事实证明,新鲜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想法往往来自于思维的拓展。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过《读孟尝君传》,他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其理由是“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反过来说,“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打破了千年以来人们对于孟尝君的既定评价,拆除了束缚人们头脑的思维藩篱,不能不让人惊叹思维拓展的力量。或许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达不到很高的境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文本研讨中见仁见智,就像对于王安石的这一看法,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重要的不在于最后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结论的归属,而在于思维的拓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探究天地。
  
  思维拓展的积极意义首先在于鼓励学生要有不迷信权威的勇气。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往往来自于教参的解释,或者是经过老师筛选后的结论。对于已定的解释或结论,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中,人们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经过形式上的讨论,最后也是为了如何进一步地参透这种解释或定论,以免考试时迷失或偏离了这些“正确”的答案。比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一文,教参上的结论颇为一致,即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的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或许这样的解释没错,但未必是唯一的结论。对这篇文章还可以作另外一个层面的解读。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文坛上正是“桐城派”大行其道的时候。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桐城派诸人则不仅仅是文人,而且也兼做了道学家。其义理、考据、辞章的文学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写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这是龚自珍非常痛恨的。(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因此龚自珍的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的束缚,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即对于个人来说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充分表现个性;对于诗文写作则要求摆脱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这种个性解放在当时是一种叛逆,针对的不仅是“人”,也是“诗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就是对流行的审美趣味与束缚人们个性的写作模式进行强烈的声讨;“必复之全之”表明了要纠正这种文风,改变人们的审美思维与习惯的决心。树立“梅”(真实写作的文风),不屈从于世俗观念,在诗文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改变“病梅”(功利写作的恶习),把他们从受“桐城派”遗风的束缚及压迫中解放出来,与“文人画士”划清界限,不做御用人才,这样才能文风一新,利国利民。进行思维拓展就是让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一种看法或观点成为定论的时候,人们就会以为已经揭示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实质,从而排拒其他解释。而事实上,很多的看法或观点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出一篇文章的思想实质,有些潜伏在文章中的有价值的思想(也许连作者在写作时都没意识到的),需要通过新的思维来解读,才能显示出来。
  
  思维拓展的积极意义,其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真理代表了事物的本质,然而它往往会被许多假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它就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对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从宋代知名作家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可以得知,北魏的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声如洪钟;唐代的李渤则认为是由于石质而得名。然而苏轼并不因为《水经》和《水经注》的作者是名人就不敢“冒犯”他们,从而失去求得真理的机会,于是他驾小舟亲自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当时人们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水浪冲击穴罅,声如洪钟。如果后人因为苏轼已经经过实地考察,找到了钟声的真正来历,又对此深信不疑的话,那么又会失去对真正原因追究的机会。对于真相的揭示有时需要一点一点拨开,不会一蹴而就。如此我们的思维就不能停滞在某一阶段而畏葸不前。于是就有了明代的罗洪光的继续探究:“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清代俞樾的进一步论证:“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由于苏轼考察之时是六月,适逢水涨,未见全貌,如果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那所见景象就不一样了。当然对于石钟得名的缘由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了解,以求得更接近真相的结论。进行思维拓展就是让学生能认识到,真理的获得绝不会在某一瞬间就可完成的。对于某一事物本质的认识,有时需要漫长的过程,即使相信已经了解了某篇文章的思想实质,这种思想实质或许还不可能一举包括方方面面,也许还有部分未被纳入,所以我们的探求也就不能戛然而止。
  
  思维拓展的积极意义,还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需要想象,随后要做艰苦的求证;同时,创造也需要坚持自己特有的想法,不会轻易地接受他人的思想。比如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看法,过去一致的结论都认为这体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独明代王世贞提出“予未敢以为信也”。秦以十五城易和氏之璧,是真还是假?如果赵国认为是假,可以不给,也算不上无理。既然已经派人送和氏之璧至秦,那就是认可这是真的了。认为是假依然去送,那赵国第一步就走错了。之后,秦不曾说不交十五城给赵国,但蔺相如先派人怀璧归赵,第二部也走错了。照理秦国已经有了可以攻击赵国的借口,而秦没有这样做,因此保全了赵国,并且也保全了蔺相如的性命与名声。所以完璧归赵不能算是蔺相如的功劳,也不能算作赵国外交上的胜利,实在是当时的客观形势使然,也就是王世贞认为的“天”,即“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反之,纵然蔺相如有大智大勇,也不能拯救赵国于危亡之中。有人就因此认为这反而显示了秦王的智慧,或许秦王对是否能得到和氏之璧并不在意,只是就此窥探赵国以及赵王的虚实与心理。能得到和氏之璧当然是一件好事,得不到也算是给赵国一个人情。秦王真正关心的是赵国的土地,甚至是天下的土地都归秦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赵国一方,集中在赵国的人和事中,却较少关注秦国一方,研究秦王的行为与心理。进行思维拓展就是让学生能开掘出新的研究点。人们往往认为这很难,特别是还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出新意,就像同一题材的写作,各有各的侧重面,各有各的立足点,很少有雷同,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那么如何进行思维拓展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课本与教参之外的材料,特别是与所选文本的观点与材料相对立的资料,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根据作者本人的文章来品评所造成的偏狭。如同鲁迅先生在编辑自己的杂文集时,往往也把他所批驳的对手的文章附录在后,自然会让人明辨是非曲直,同时也能让人免去许多针对性观点难以索解的尴尬。值得指出的是对于资料仍需做一些辨析工作,因为有些资料已经经过人为的筛选,而我们的思维不能就此停步。过去人们通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就断定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这样的归类有失片面的原因,就在于陶渊明的诗中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一面。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看不到全貌,就容易失真。同样对于李清照的评价,有人抓住她词中哀情愁容的一面,否定其抒发爱国激情的一面。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看,似乎是调子低沉,有点消极,但并不能因此作为简单否定的依据,李清照也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格调激昂的爱国诗篇。只看前者,不看后者,只看部分,不看全部,势必会做出偏颇的评断。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能调整学生思考的着眼点,或许囿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得不到拿不出很多有分量的材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进行思维拓展了。以往的观点、看法甚至理论,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是主观心境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足、偏颇,甚至出现错误,立场、角度的不同,所见所闻也会有所片面,如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只是局部正确,或只是此时有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显露出其破绽和缺陷。一家之言,有得也有失,这就为我们重新审视、评判提供了新的着眼点。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着眼,议论项羽不该自杀,大丈夫能伸能屈,保存实力,来日再战,最终获胜可期。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从项羽尽失人心着眼,表示项羽兵败已无可挽回,其人格力量已不能再聚死士卷土重来,对杜牧的看法表示了否定。而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杜牧是从如何对待失败这一点展开评论,王安石则是从总结项羽失败原因做出说明,从各人的着眼点来说,所持结论各有道理,如果从对方的立论来评判,双方的观点就各有不足。为此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肯定了项羽的为人。所以后人对此思考完全可以不被前人的思维束缚,拓展出新的思维着眼点,创造出新的看法,也许算不上全面公正,但也能对同一类问题的探究增加一点新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拓展中,既要破除对一种看法、观点和结论的顶礼膜拜,也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否定原本科学的论断。思维拓展更多的是从开拓思路,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打破僵死的教条着手,从而活跃学生的思路,跳出应试的框框,引导学生自信地学习,自主地研究,进而自我提高。
  
  (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200023)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77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