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导学,交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激趣导学,交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王国金
中国古代文言文中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虽历经演变,仍居进步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新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学习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诵读、理解的难度较大,这也是制约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情绪低落。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感文言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中考对古诗文知识点的考查涉及较多,迫于升学的压力,为应付考试,文言文的教学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和背诵课。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法,教给学法,创新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从枯燥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找到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让其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下面,笔者就从激发兴趣、学法点拨、强化诵读、重视积累和课外拓展延伸几方面谈谈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设计课堂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听故事、音乐,看丰富的图画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文章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故事引入,设疑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教学时可以把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取义成仁——《鱼,我所欲也》、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等成语。又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给学生讲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蒲松龄的《狼》,可以先给学生讲几则有关狼的寓言故事引入课堂;学习《出师表》、《隆中对》可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引入或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顾茅庐》的选段,让学生了解历史,身临其境。
(二)美文赏读,媒体辅助
古文学习读是良法,要让学生入文,必须先有直观的认识,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辅之以音乐,由教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音乐美、节奏美。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醉翁亭记》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小石潭记》可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入文、入境。
二、课前预习,感知理解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如何预习?从哪些方面预习?这是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面对一篇生疏的文言文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读、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法显然要不得。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被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有新意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主动去研读课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方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点拨预习时应注意抓住哪些重点。首先了解文学常识和历史故事,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小组商议解决。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解决各自在文章理解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
三、教给学法,适时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可以逐步分解学习内容,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文言文学习必须过好“四关”,即朗读关、翻译关、分析关和练习关,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一)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当中,读是关键。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过好朗读关,要做到“四读”,即初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复读要能画出疑难词句,注意断句,朗读停顿;细读力求读出语气、语调,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诵读应深化文章内容理解,巩固学习效果,提升文言文学习的鉴赏能力。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积累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要深刻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二)译
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不可牵强,应借助工具书疏 《激趣导学,交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5999.html
◎王国金
中国古代文言文中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财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虽历经演变,仍居进步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新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学习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诵读、理解的难度较大,这也是制约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情绪低落。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感文言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中考对古诗文知识点的考查涉及较多,迫于升学的压力,为应付考试,文言文的教学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和背诵课。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法,教给学法,创新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从枯燥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找到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让其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下面,笔者就从激发兴趣、学法点拨、强化诵读、重视积累和课外拓展延伸几方面谈谈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设计课堂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听故事、音乐,看丰富的图画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文章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一)故事引入,设疑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教学时可以把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取义成仁——《鱼,我所欲也》、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等成语。又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给学生讲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蒲松龄的《狼》,可以先给学生讲几则有关狼的寓言故事引入课堂;学习《出师表》、《隆中对》可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引入或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顾茅庐》的选段,让学生了解历史,身临其境。
(二)美文赏读,媒体辅助
古文学习读是良法,要让学生入文,必须先有直观的认识,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辅之以音乐,由教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音乐美、节奏美。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醉翁亭记》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小石潭记》可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入文、入境。
二、课前预习,感知理解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如何预习?从哪些方面预习?这是学习文言文之前,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面对一篇生疏的文言文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读、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法显然要不得。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被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有新意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主动去研读课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方式。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点拨预习时应注意抓住哪些重点。首先了解文学常识和历史故事,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小组商议解决。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解决各自在文章理解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
三、教给学法,适时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可以逐步分解学习内容,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文言文学习必须过好“四关”,即朗读关、翻译关、分析关和练习关,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一)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加深文言文理解,培养学生语感素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当中,读是关键。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过好朗读关,要做到“四读”,即初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复读要能画出疑难词句,注意断句,朗读停顿;细读力求读出语气、语调,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诵读应深化文章内容理解,巩固学习效果,提升文言文学习的鉴赏能力。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积累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要深刻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二)译
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不可牵强,应借助工具书疏 《激趣导学,交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