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语文的“还乡路”


  语文的“还乡路”
  
  作者/ 周春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今天学的课文里,有一组拟声词:“叽叽——维叽,叽叽——维叽,叽叽——维叽……”学生读这个句子时很开心,也许是回忆起了儿时模仿各种动物声音的情景,找回了些许“消逝的童年”——高中课堂上,能让学生多一些明亮的笑声,我很高兴。
  
  那么,在小学课堂上,类似这样来自大自然的拟声词,又会唤起孩子们什么样的情绪和想象呢?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周益民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诗中的声音》,回答了我的疑问。
  
  围绕一首儿童诗《夏日音乐厅》中“唧唧唧”、“啾啾啾”这两组拟声词,周老师设计了三个语文活动,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启人深思。
  
  首先,他请一位孩子与他合作,他读前一组拟声词,孩子模仿他的节奏、音高等,对应地读后一组拟声词,读出不同的节奏与情感。比如,他读“唧”,孩子读“啾”;他读“唧唧”,孩子读“啾啾”;他读“唧唧——唧”,孩子读“啾啾——啾”;他读“唧——唧唧”,孩子读“啾——啾啾”;他读“唧——唧——唧”,孩子读“啾——啾——啾”;他读“唧——啾——唧”,孩子读“啾——唧——啾”。周老师发出低沉厚重的“唧唧唧”时,小朋友则以清脆明快的“啾啾啾”回应。就这样,短短的几分钟,两组词被读出了如此丰富的变化,我们仿佛听见两只小鸟在你呼我应、亲切对话。
  
  接着,周老师请孩子们猜测这两只小鸟的关系和对话的内容,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展开想象。想象往往是现实的折射,所以孩子们的答案中出现得较多的关系是父女、母子、师生等,对话的内容则是与考试、作业、起床等相关的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稍稍特别些的答案是夫妻关系,讨论的是今天吃什么;还有债主和欠债人的关系,对话内容则是追债。孩子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充分证明了“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
  
  最后,周老师请孩子们自选诗中的一小节,或自己创编一小节,练读诗歌,并将这些动物语言翻译出来。孩子们兴奋地练习着,各种模拟之声此起彼伏,课堂真如一个“夏日音乐厅”。在孩子们意犹未尽之时,周老师总结道:因为我们赋予了声音不同的内容、性格与情感,单一的声音也变得有意思起来。
  
  据悉,2012年,周益民老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民间语文”系列课例结集出版,书名为“回到话语之乡”。学者们对他的“民间语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我则认为,这些课是否属于学术意义上的“民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书里书外所有课的源头,都指向了真正的“话语之乡”,即“生活、情境、游戏”。
  
  陈日亮老师在《我即语文》中介绍了德国的一节小学体育课:只教几个舞蹈动作,而且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做到动作规范。但教师认为学生“基本会跳”即可,跳得快乐就行。一节课让学生至少跑动了2千米,就完全达到了锻炼的目的。陈老师从似与语文毫不相干的体育课中,得到三个启示:只要掌握住“基本会跳”的原则;未必要人人做到规范,也许不一定都能够做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跑动”,“跑”个痛快就行。最后得出结论:“多引发思考和激发想象,就是语文课的‘多跑’”,“语文课程并不是真理课程,而是行为课程”。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游戏”中跑动起来,在“行为”中学习语文、体味语文,这才是语文的“还乡路”。反复在课堂上强调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要有描写意识,不如带学生到校园里去找找春天。万物静默如谜,学习观物,深入世界,获得诗心——学习辨别樱花和红叶李,迎春、连翘和黄素馨,垂丝海棠和贴梗海棠,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它们的花、叶、枝的不同。我们所要强调的观察和描写,便尽在其中;对美的欣赏、对生命的呵护、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珍视等,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尽在其中,无须多言,自会浸润心灵。请看——
  
  周一樱花都要满树了。
  
  门口的紫玉兰……
  
  枇杷树的花不好看却惹蜜蜂。
  
  还有水杉!花和果一起满地。
  
  什么原来都开花。
  
  有一丛矮树叫十大功劳,也开花。
  
  梧桐树在掉完所有叶子,老叶子真有风度。
  
  又来了新树,她们都没能安静地等花开。
  
  枫杨树绿极了。
  
  哎呀!
  
  当学生写下这样的诗句,当他们对这个世界惊喜地发出“哎呀”时,还用担心他们不会观察和描写吗?
  
  在这方面,前辈教育家有非常好的经验供我们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带领孩子们到秋天的果园里:初秋的晴朗而明媚的一天,柔和的阳光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的生命如何度过漫漫寒冬,并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的描述完全没有重复教师的讲述,让人惊异:“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在这样的观察、感受和描述中,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孩子们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
  
  在教研组里,我建议同事们找一节课,让埋头于书本的学生到校园里感受一下春天。高三的教师无奈地表示:高三学生眼中无春,因为心里只有分。高二的教师正在上丰子恺的《送考》,并补充了老舍的《考而不死是为神》,纷纷感慨那么多年过去了,应试之风依然比春风强劲。但是,在感慨的同时,或许我们还应该反躬自问:在春天和学生之间,在语文和学生之间,我们究竟是在架设桥梁,还是在构筑壁垒? 《语文的“还乡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06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