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堂内外精彩绽放
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堂内外精彩绽放
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 李天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他们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为城市的各类企业输入了劳动力,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并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不少流动人口举家迁入城市暂住,他们身后有着数量庞大的学龄儿童。这些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劳动力资源自然流动的副产品之一。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是“祖国流动的花朵”,这些“流动的花朵”同样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流动人口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当地政府划拨的教育统筹费没有随流动人口的就业流向在地区之间转拨,而流动人口就业所在城市的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预算中并没有包含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此外,由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素养、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几年内,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保障。一般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随父母进城就读过程中,会出现如下的教育问题:
1.“流动的花朵”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有的身为父母的流动人员教育观念偏狭,秉持“读书无用论”,注重眼前利益,支持孩子放弃学业,提前进入社会,早点打工赚钱。有的家庭来自偏远农村,父母计划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膝下子女较多。他们靠打工为生,一家三四口人可能只靠一个劳动力来供养,微薄的收入仅仅能满足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迫于经济压力,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女孩)很容易丧失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过早地涉足社会,过着无学历、无技术、无稳定工作的低水平生活;有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融入社会就被社会淘汰。
2.“流动的花朵”的学习生活环境差
大多数流动人员无力在城市购置私有房产,他们以租住价格便宜的私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小,学生无单独的书房,甚至没有写作业的书桌,睡觉的地方狭小,有的睡阁楼,家庭缺乏教育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有的家庭是个体经营户,自家的小作坊既是生产的地方,又是生活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被笼罩在机器的轰鸣声和嘈杂的人声中,无法安心学习。
3.“流动的花朵”的家庭教育缺位
对于一部分经济条件稍好的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不成问题,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吃穿用和城市孩子不相上下,孩子也不会感到与城里孩子有太大的差距。但不少家长往往只重视对子女物质要求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引导、沟通和交流。有的家庭,父母双双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家里的爷爷奶奶监管。随着孩子长大,爷爷奶奶控制不了孩子,又把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来上学。被老人娇惯了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适应跟自己缺乏感情交流的生父生母的“严格”教育,往往和父母“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与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问题,在现今的流动人口子女中较为普遍。
4.“流动的花朵”频繁更换就读学校
有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工作极不稳定,频繁更换工作和居住地。有的家庭作坊、经营门店在城市改造、拆迁中被迫迁移。他们在举家搬迁的时候往往带着孩子更换就读学校。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孩子在多次辗转中无所适从,他们经历多次转学,总是在一个学校刚刚适应环境不久,又被迫转往下一个陌生的环境,辗转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
二、全纳教育为“流动的花朵”提供成长的沃土
流动人口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是城市发展之必需。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政府部门正在着手解决导致义务段教育不均衡的体制性问题,取消了入学时的户籍限制,取消了借读费等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证流动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子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就近入学。
但是,仅仅让流动人口子女“有书读”还远远不够。他们也需要和城市人口子女一样,能获得与城市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和城市的孩子一起沐浴在城市优质教育的阳光之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表明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进行了体制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倡导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部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专门针对这些特殊的教育群体,设计和打造适合他们的教育,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平等的教育机会。
1.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成长中的导师、朋友。课堂上,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流动的花朵”,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磨练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尊严。
我曾临时担任一个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面对的学生大多不熟悉,听说一个叫黄辉的借读生难以驾驭,喜欢岔嘴,思维比较敏捷,但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事实上我是教物理的,学生也都知道这一点。刚开始,师生处于相互了解的磨合期,学生对我这个临时“客串”的数学老师心存怀疑:他搞得定吗?这一点在黄辉同学身上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几次故意发问刁难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并不生气,而是心平气和,从容作答。并且我顺势而为,利用他对我的新鲜感,在课堂上也多次让他回答问题,还让他到黑板上演板,展示他的解题过程。他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很高,让我和其他同学很是惊讶,我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评价,这让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后来据黄辉自己讲,我客串期间所讲授内容是他学得最好的部分。看来,师生之间的信任、鼓励和关爱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树立自信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一贯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的构建,充分考虑物理成绩优劣、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差异、生源地等诸多因素,让学生在“兵教兵、兵练兵”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培养了人际交往、表达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等方面的素质,让城里城外的学生能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同,抑或是心理的缺陷,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发自内心去关爱学生,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抚慰和行为纠偏工作,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在课外多给他们学习上的辅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外活动中崭头露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摒弃过去一味强调应试教育的偏颇做法,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打造成“学生乐于学习、快乐成长的家园”。
学校多开展课外活动,增加他们与城里学生接触的机会,使流动人口孩子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流动的花朵”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协作,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沟通、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活动中老师还要积极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展示他们的才华,为他们树立信心。集体活动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
我校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正在进行探索和尝试,目的就是为学校的教育对象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我校组建了足球、科技、合唱、舞蹈、射击、摄影、书法、绘画、朗诵、英语角、国学讲坛等学生社团,利用周五下午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让包括流动花朵在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生活中找到成功的地方,感受成功的乐趣,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从而热爱学习。
在当今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和进城务工群体仍然庞大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要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为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 《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堂内外精彩绽放》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086.html
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 李天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他们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为城市的各类企业输入了劳动力,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并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不少流动人口举家迁入城市暂住,他们身后有着数量庞大的学龄儿童。这些学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劳动力资源自然流动的副产品之一。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是“祖国流动的花朵”,这些“流动的花朵”同样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流动人口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当地政府划拨的教育统筹费没有随流动人口的就业流向在地区之间转拨,而流动人口就业所在城市的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预算中并没有包含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此外,由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文化素养、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几年内,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保障。一般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随父母进城就读过程中,会出现如下的教育问题:
1.“流动的花朵”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有的身为父母的流动人员教育观念偏狭,秉持“读书无用论”,注重眼前利益,支持孩子放弃学业,提前进入社会,早点打工赚钱。有的家庭来自偏远农村,父母计划生育观念落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膝下子女较多。他们靠打工为生,一家三四口人可能只靠一个劳动力来供养,微薄的收入仅仅能满足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迫于经济压力,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女孩)很容易丧失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过早地涉足社会,过着无学历、无技术、无稳定工作的低水平生活;有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融入社会就被社会淘汰。
2.“流动的花朵”的学习生活环境差
大多数流动人员无力在城市购置私有房产,他们以租住价格便宜的私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小,学生无单独的书房,甚至没有写作业的书桌,睡觉的地方狭小,有的睡阁楼,家庭缺乏教育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有的家庭是个体经营户,自家的小作坊既是生产的地方,又是生活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被笼罩在机器的轰鸣声和嘈杂的人声中,无法安心学习。
3.“流动的花朵”的家庭教育缺位
对于一部分经济条件稍好的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不成问题,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吃穿用和城市孩子不相上下,孩子也不会感到与城里孩子有太大的差距。但不少家长往往只重视对子女物质要求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引导、沟通和交流。有的家庭,父母双双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家里的爷爷奶奶监管。随着孩子长大,爷爷奶奶控制不了孩子,又把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来上学。被老人娇惯了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适应跟自己缺乏感情交流的生父生母的“严格”教育,往往和父母“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与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问题,在现今的流动人口子女中较为普遍。
4.“流动的花朵”频繁更换就读学校
有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工作极不稳定,频繁更换工作和居住地。有的家庭作坊、经营门店在城市改造、拆迁中被迫迁移。他们在举家搬迁的时候往往带着孩子更换就读学校。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孩子在多次辗转中无所适从,他们经历多次转学,总是在一个学校刚刚适应环境不久,又被迫转往下一个陌生的环境,辗转中孩子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
二、全纳教育为“流动的花朵”提供成长的沃土
流动人口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是城市发展之必需。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政府部门正在着手解决导致义务段教育不均衡的体制性问题,取消了入学时的户籍限制,取消了借读费等不合理的收费制度,保证流动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其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子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就近入学。
但是,仅仅让流动人口子女“有书读”还远远不够。他们也需要和城市人口子女一样,能获得与城市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和城市的孩子一起沐浴在城市优质教育的阳光之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这表明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进行了体制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倡导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部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专门针对这些特殊的教育群体,设计和打造适合他们的教育,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平等的教育机会。
1.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成长中的导师、朋友。课堂上,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流动的花朵”,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磨练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尊严。
我曾临时担任一个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面对的学生大多不熟悉,听说一个叫黄辉的借读生难以驾驭,喜欢岔嘴,思维比较敏捷,但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事实上我是教物理的,学生也都知道这一点。刚开始,师生处于相互了解的磨合期,学生对我这个临时“客串”的数学老师心存怀疑:他搞得定吗?这一点在黄辉同学身上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几次故意发问刁难我。遇到这种情况,我并不生气,而是心平气和,从容作答。并且我顺势而为,利用他对我的新鲜感,在课堂上也多次让他回答问题,还让他到黑板上演板,展示他的解题过程。他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很高,让我和其他同学很是惊讶,我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评价,这让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后来据黄辉自己讲,我客串期间所讲授内容是他学得最好的部分。看来,师生之间的信任、鼓励和关爱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树立自信心。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一贯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的构建,充分考虑物理成绩优劣、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差异、生源地等诸多因素,让学生在“兵教兵、兵练兵”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培养了人际交往、表达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等方面的素质,让城里城外的学生能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同,抑或是心理的缺陷,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发自内心去关爱学生,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抚慰和行为纠偏工作,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在课外多给他们学习上的辅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外活动中崭头露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摒弃过去一味强调应试教育的偏颇做法,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打造成“学生乐于学习、快乐成长的家园”。
学校多开展课外活动,增加他们与城里学生接触的机会,使流动人口孩子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流动的花朵”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协作,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沟通、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活动中老师还要积极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展示他们的才华,为他们树立信心。集体活动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
我校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正在进行探索和尝试,目的就是为学校的教育对象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我校组建了足球、科技、合唱、舞蹈、射击、摄影、书法、绘画、朗诵、英语角、国学讲坛等学生社团,利用周五下午的时间开展社团活动,让包括流动花朵在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生活中找到成功的地方,感受成功的乐趣,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从而热爱学习。
在当今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和进城务工群体仍然庞大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要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为流动人口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 《让“流动的花朵”在课堂内外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