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阅读教学三思


  阅读教学三思
  
  张敬义
  
  一、新课标指明的教学方向是什么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这样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分别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什么含义?
  
  一是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二是说明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自然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需要掌握由字词构成的语言运用范例,还需要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简言之,就是要学会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倡多读多写。
  
  2.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这两点意味着:语文教师应着力打造儿童的语言文字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如何把握?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连接点是语言文字;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路径是语言文字实践,要变“讲课文”为“学语言”,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即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读、品、写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新课标给小学阅读教学指明的方向是:着眼于儿童,着力于文字,着意于精神。
  
  二、文本蕴含的教学元素有哪些
  
  正确地认识各类课文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价值,挖掘语用材料和言语规律,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无疑具有前提性、决定性作用。如《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叙述了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充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篇课文包含哪些教学元素呢?
  
  读的元素——《鞋匠的儿子》文后第三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个问题是覆盖林肯第一次演讲内容、极富有概括性的题目,也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的思考题,需要学生用心、用力去读。
  
  品的元素——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是关乎改变参议员态度、化解内部矛盾、维护国家统一、赢得人格尊严、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聚焦点。两次演讲,前后共说了四段话,关键的词语都应该让学生品味,让词语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需要学生用心、用力去品。
  
  写的元素——“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赞叹的掌声里包含哪些赞叹的话语,参议员们会怎么说?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林肯是用一种什么方式表达了自己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
  
  基于文本中蕴含的教学元素和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我确立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情感变化的段落,理清文脉。
  
  2.读心灵独白的语言,品味人格。
  
  3.抓对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发展的训练点,学习表达。
  
  三、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
  
  在新课标和教材的观照下,学生理想的学习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呢?在我看来,应该是有目标的学习,明确的目标是学习的“导航仪”;带着问题的学习,有价值的问题是破解文章密码、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有方法的学习,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就意味着驶进了学习的“高速路”;有教师引领、点拨的学习,要言不烦的引领、点拨是学习的“加油站”;有迁移运用的学习,灵活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地”。下面撷取三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加以说明。
  
  1.思问题,解开文章结构的密码。
  
  教学伊始,为了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本,理清林肯第一次演讲的文脉,我对课后第三题作了微调:
  
  (1)默读课文,思考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横线标出关键的词语。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圈画出“前——尴尬、羞辱、嘲笑;中——静默;后——赞叹”等表示心态变化的词语。
  
  (2)再读课文,思考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表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脉:在这个故事里有个针锋相对的矛盾,矛盾的双方一方是参议员,一方是林肯,起因是新当选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参议员感到“尴尬”;过程是参议员“羞辱”林肯,林肯智慧回应;结果是化解矛盾,嘲笑声化为赞叹的掌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读书快速进入了思维的程序,并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了初步感知和把握。此外,学生理清了文脉,对强化自己习作的思路意识也是不可低估的。
  
  2.品语言,探寻林肯言语的奥秘。
  
  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对林肯的人格进行评价固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将林肯的形象放大到极致,将林肯的形象“伟大化”“标签化”,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在林肯的演讲词中寻找“言语智慧”,学会智慧言语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教学步骤:
  
  首先,出示林肯的三段演讲词,明确学习要求:静心读,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然后思考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经过读书批注,从林肯的三段演讲词中读出了诸多“意想不到”:本应该是怒斥,却“非常”感激;本是对人的侮辱,却认为是“忠告”;本应该怕提起父亲,却愿意永远做鞋匠的儿子;本是修鞋子的活儿,却认为是伟大的、无人能比的艺术……
  
  接着,提出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众多的“意想不到”中,你读出的林肯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删去纷繁留清瘦。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梳理出林肯拥有三样最可贵的东西:一是宽容的胸怀,让参议员们“静默”;二是责任意识,让参议员们“感动”;三是平等的意识,让参议员们“赞叹”。尤其是第三点,学生拥有许多感言。有的说:在平等思想者林肯看来,人的伟大不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取决于对待事业的态度。有的说:伟大源自于做事的能力,而不在于出身高贵还是卑微。教师最后总结:林肯处理内部矛盾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化敌为友,具备言语的大智慧。至此,深藏在文本中的两个普通词语“卑微”和“伟大”就这样被学生破译出来了。
  
  最后,教师设计导读:林肯用自身三样最可贵的东西和真情打动了参议员,请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此环节在于帮助学生内化林肯的“言语方式”。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咀嚼玩味,既感受文上之意,又品味言下之意,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观”和“情感内涵”,将言语知识转化为言语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3.扣文本,编织情感与思维的花环。
  
  语文教师的一大责任,在于发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写”的点。读文贵在悟道。这个“道”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是指文章所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这个“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在《鞋匠的儿子》一课中,我安排了两次写。
  
  其一,假如将赞叹的掌声化作赞叹的语言,那么参议员们会怎么说呢?有的学生写道:“您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您人性的光辉。您是那么谦卑,那样充满智慧,我在您耀眼的光辉下显得那样渺小。您让我明白了评判一个人不应看他的地位,应注重其能力。您和您父亲都是值得我崇敬的伟大的人。”还有的学生写道:“如此不卑不亢,淡然从容,确是大将之才;以德报怨,不卑不亢,当之无愧的总统……”这一次动笔,是对文本反思性的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用自己的智慧去创新,着意学生精神的提升。学生写出的优美文字,既是阅读学习结出的甜甜果实,又是提升言语技能的最好标志。
  
  其二,请学生品读最后一自然段(“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后思考:(1)“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2)“完整的整体”指的是什么?(3)林肯是用一种什么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读书,发现了比喻句的妙处,感受到比喻句对表达观点、表现人物品质所起到的作用。继而,我让学生也运用这种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一种观点。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得以抒发内心世界的美好恩赐。王尚文先生说:“抓住了运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这一次动笔,是对修辞方法的迁移,着力于文字的运用。如此坚持,用他人成熟的、典范的言语成品去指导学生的言语实践,可引导他们的言语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幼稚走向成熟。 《阅读教学三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15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