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的关系问题反思
“度”上很不好把握。常常困惑于“我们的关系好得就像‘朋友’或‘哥们’,无话不谈,这究竟是不是好的专业关系呢?”
关于关系“越界”,还应该甄别其究竟是“破坏专业关系界限( boundary violations)”还是“超越专业关系界限(boundary crossings)”。沈黎和刘斌志(2006)在讨论双重关系时曾经引用Smith和Fitzpatrick的界定对两者做了区分,他们认为“破坏专业关系界限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为了利用、操控、欺骗或压迫案主而建立双重关系”,而“超越专业关系界限是指社会工作者并无意图利用、操控、欺骗或压迫案主而建立双重关系,这在本质上并不是不道德的”。可见,对两者的区分主要是从主观动机出发的。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工作者会把自己当作工具来使用(use of self),以达成服务对象的改变。但是,在实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与之背道而驰,把服务对象当作完成实习任务的工具。两者仅仅从建构关系所采取的行动来看,很难相互区别,只有追究这些行动背后的动机才能发现其本质的不同。NASW的《伦理守则》严格规定了,“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优先”,“社会工作者不得由于自己个人的、信仰的、政治的、商业的利益而滥用自己的专业关系或利用案主。”所以,如果学生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而努力与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似的专业关系,其本质是把服务对象工具化,通过服务来谋取个人私利。参照西方的标准,它不是“超越专业关系界限”,而是“破坏专业关系界限”。
撇开这些判断不谈,关系“越界”很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关系“越界”的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更容易发生“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服务结束时,关系结束不了,因为其中纠缠着很多私人的情感在其中。如果硬要结束关系,很可能造成对服务对象的伤害。
所以,在处理关系“越界”的问题上,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敏锐度和反思性。
(五)沉溺关系,害怕挑战
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初次实习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像整个实习期需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因为在实习开始前已经预期了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便拿出了十二万分的勇气和努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如果最终得以与服务对象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那么学生往往能从中体会到莫大的成就感。这种阶段性成果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形成正向的专业自我,也能有效激励他们完成后续的实习任务。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会出现沉溺在这种关系中无法自拔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自我肯定不足。他比服务对象更需要维持这个关系。从中获得很多曾经或现在缺失的,比如自尊、自信、勇气、成就感等等。这种过于依赖关系的状态,导致实习的学生害怕做出挑战,害怕使用面质的技巧,尽管这些对服务对象的成长是有益的。他们通过建立关系的过程来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沉溺关系,害怕挑战,使得服务停滞,无法进一步开展;同时也使得发生关系“越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结语
关系建构涉及到专业关系的双方,建构的好坏、快慢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工作者的个人特质、服务对象的个人特质、机构特征、工作者处理关系的技巧和方法、建立关系的契机、环境中的支持因素和阻碍因素、文化背景等。除了上述谈到的与机构的关系和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之外,实习的学生还需要处理与同伴(工作团队)的关系、与督导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也是相互影响的。如何在实习期间与各方建构良好关系,用老套的说法,“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要避免关系建构相关问题,处理好关系,核心其实在于学生自我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自我,就有什么样的关系状态。这一道理放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也同样成立。而在专业实习中,每个学生都要高度关顾自己的专业自我部分,增加对专业自我的觉察和反思,提高对服务对象、对环境、对关系的观察与感受的敏锐度,提高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以及问题处理和应变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自信心。有了强大而坚定的专业自我,才能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无往不利。
除此之外,在目前国内还缺乏具体明确的职业守则作为处理实务中碰到的关系问题的准则时,学生仍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遵循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比如无伤害或最小伤害原则、服务对象利益优先原则,同时也要维护机构的利益。而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原则,如诚实、正直、热情、乐观开朗等也同样适用于处理这些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的关系问题反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252.html
关于关系“越界”,还应该甄别其究竟是“破坏专业关系界限( boundary violations)”还是“超越专业关系界限(boundary crossings)”。沈黎和刘斌志(2006)在讨论双重关系时曾经引用Smith和Fitzpatrick的界定对两者做了区分,他们认为“破坏专业关系界限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为了利用、操控、欺骗或压迫案主而建立双重关系”,而“超越专业关系界限是指社会工作者并无意图利用、操控、欺骗或压迫案主而建立双重关系,这在本质上并不是不道德的”。可见,对两者的区分主要是从主观动机出发的。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工作者会把自己当作工具来使用(use of self),以达成服务对象的改变。但是,在实习中,有些学生往往与之背道而驰,把服务对象当作完成实习任务的工具。两者仅仅从建构关系所采取的行动来看,很难相互区别,只有追究这些行动背后的动机才能发现其本质的不同。NASW的《伦理守则》严格规定了,“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优先”,“社会工作者不得由于自己个人的、信仰的、政治的、商业的利益而滥用自己的专业关系或利用案主。”所以,如果学生为了完成实习任务而努力与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似的专业关系,其本质是把服务对象工具化,通过服务来谋取个人私利。参照西方的标准,它不是“超越专业关系界限”,而是“破坏专业关系界限”。
撇开这些判断不谈,关系“越界”很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关系“越界”的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更容易发生“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服务结束时,关系结束不了,因为其中纠缠着很多私人的情感在其中。如果硬要结束关系,很可能造成对服务对象的伤害。
所以,在处理关系“越界”的问题上,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敏锐度和反思性。
(五)沉溺关系,害怕挑战
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初次实习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像整个实习期需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因为在实习开始前已经预期了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便拿出了十二万分的勇气和努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如果最终得以与服务对象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那么学生往往能从中体会到莫大的成就感。这种阶段性成果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形成正向的专业自我,也能有效激励他们完成后续的实习任务。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会出现沉溺在这种关系中无法自拔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的自我肯定不足。他比服务对象更需要维持这个关系。从中获得很多曾经或现在缺失的,比如自尊、自信、勇气、成就感等等。这种过于依赖关系的状态,导致实习的学生害怕做出挑战,害怕使用面质的技巧,尽管这些对服务对象的成长是有益的。他们通过建立关系的过程来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沉溺关系,害怕挑战,使得服务停滞,无法进一步开展;同时也使得发生关系“越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四、结语
关系建构涉及到专业关系的双方,建构的好坏、快慢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工作者的个人特质、服务对象的个人特质、机构特征、工作者处理关系的技巧和方法、建立关系的契机、环境中的支持因素和阻碍因素、文化背景等。除了上述谈到的与机构的关系和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之外,实习的学生还需要处理与同伴(工作团队)的关系、与督导的关系等。这些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也是相互影响的。如何在实习期间与各方建构良好关系,用老套的说法,“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要避免关系建构相关问题,处理好关系,核心其实在于学生自我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自我,就有什么样的关系状态。这一道理放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也同样成立。而在专业实习中,每个学生都要高度关顾自己的专业自我部分,增加对专业自我的觉察和反思,提高对服务对象、对环境、对关系的观察与感受的敏锐度,提高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以及问题处理和应变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自信心。有了强大而坚定的专业自我,才能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无往不利。
除此之外,在目前国内还缺乏具体明确的职业守则作为处理实务中碰到的关系问题的准则时,学生仍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遵循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比如无伤害或最小伤害原则、服务对象利益优先原则,同时也要维护机构的利益。而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原则,如诚实、正直、热情、乐观开朗等也同样适用于处理这些关系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的关系问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