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
在开展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中,因为专业化机构欠缺的现状,学校督导往往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更进一步,因为实习本身是属于学校的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因而从学校角度出发,对学校督导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赋予责任。
督导老师的专业成长是实习能达到其理想目标的重要条件,关键是,如何才能调动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让实习所要求的比较理想的督导条件成为老师们自己的追求目标呢?或者说如何让外在的成长要求成为老师们内在的成长追求呢?从社会工作实习本身来看,可把老师的科研需求与社会工作实习结合在一起。科研是高校老师评职晋升的重要条件,其成果也是比较客观的、容易量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决定了要想在社会工作领域内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深入服务现场、进行服务实践,而社会工作实习其实给老师提供机会和素材,从这个角度出发,实习本身的要求和学校督导老师的自身需求之间,是可以找到双赢的契合点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这种多赢的思路已在尝试中,有些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张洪英,2006;张宇莲,2011;卓彩琴,2012)。
(三)学生
学生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主体,甚至是实习的“主宰者”(史柏年、侯欣,2003),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是影响实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进来的,对社会工作并无了解,甚至有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处境的相对艰难和严峻,这使得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习抱有不同的态度,有学者概括为“跃跃欲试型”、“浑水摸鱼型”、“犹豫不决型”和“学做分离型”(史柏年、侯欣,2003),有调查也表明毕业时决定从事社会工作范围内工作的学生很少(逯晓瑞,2009)。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这样的实习的理想目标不易实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还必须进一步挖掘社会工作实习的功能。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都会有就业的需求、成就的动机和成长的需要,如果能让他们从社会工作实习中获得这些需求和动机的部分满足,能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工作实习,也更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提高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可能的方向是:第一,尽量把实习与学生的科研创新、毕业论文、社会公益项目的申请等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把实习的经验“成果化”。第二,把社会工作实习中的经验总结与提炼扩展化,社会工作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在人际沟通和助人者自身人格的成熟健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若能善加挖掘,在强调反思如何有效助人的同时,亦强调反思助人者如何“自助才能助人”的一面,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尽量让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专业”,“专业”代表一种身份和资格,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需要学校督导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在机构行政安置后的学习过程(樊富珉,2003)。
三、实施载体与形式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和策略,寻找合适的平台和载体至关重要。这其中的关键是,以怎样的形式把实习的具体内容与机构的实际工作联结起来,并进而实现多赢?从现有情况来看,项目运作的方式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学者童敏( 2012)指出,从机构(社区)角度来看,他们希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不是增添几个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而是一种新的整合的专业服务,这种整合的专业服务要能满足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与机构(社区)整体服务的结合、与机构(社区)内多种不同专业服务的结合,以及与非专业服务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新的专业技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项目化运作也是当前相关基金支持赞助NGO组织的主要形式,以项目作为载体,既符合当前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也能有效满足机构的需求,更能让社会工作实习的具体内容有“专业”和“技术”的成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实习满足感和参与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督导老师除了承担一般教材中所写的、更多的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特色的督导职能外,更要特别注意本土处境的特殊性督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这使得中国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学校督导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主要表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童敏,2006)。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这些角色都与项目的开展有关,涉及项目的设计、指导实施、维护和延续。
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理念、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路线等诸多要素,本文并非也无意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只是基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路径和本土处境,尝试性提出理想目标与手段目标的区分,从而提醒大家在设计和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时,有更广阔和更深入的思考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265.html
督导老师的专业成长是实习能达到其理想目标的重要条件,关键是,如何才能调动学校老师的积极性,让实习所要求的比较理想的督导条件成为老师们自己的追求目标呢?或者说如何让外在的成长要求成为老师们内在的成长追求呢?从社会工作实习本身来看,可把老师的科研需求与社会工作实习结合在一起。科研是高校老师评职晋升的重要条件,其成果也是比较客观的、容易量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操作性,决定了要想在社会工作领域内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深入服务现场、进行服务实践,而社会工作实习其实给老师提供机会和素材,从这个角度出发,实习本身的要求和学校督导老师的自身需求之间,是可以找到双赢的契合点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这种多赢的思路已在尝试中,有些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张洪英,2006;张宇莲,2011;卓彩琴,2012)。
(三)学生
学生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主体,甚至是实习的“主宰者”(史柏年、侯欣,2003),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是影响实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进来的,对社会工作并无了解,甚至有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处境的相对艰难和严峻,这使得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习抱有不同的态度,有学者概括为“跃跃欲试型”、“浑水摸鱼型”、“犹豫不决型”和“学做分离型”(史柏年、侯欣,2003),有调查也表明毕业时决定从事社会工作范围内工作的学生很少(逯晓瑞,2009)。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这样的实习的理想目标不易实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还必须进一步挖掘社会工作实习的功能。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都会有就业的需求、成就的动机和成长的需要,如果能让他们从社会工作实习中获得这些需求和动机的部分满足,能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工作实习,也更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提高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可能的方向是:第一,尽量把实习与学生的科研创新、毕业论文、社会公益项目的申请等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把实习的经验“成果化”。第二,把社会工作实习中的经验总结与提炼扩展化,社会工作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在人际沟通和助人者自身人格的成熟健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若能善加挖掘,在强调反思如何有效助人的同时,亦强调反思助人者如何“自助才能助人”的一面,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第三,尽量让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专业”,“专业”代表一种身份和资格,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需要学校督导精心设计和指导学生在机构行政安置后的学习过程(樊富珉,2003)。
三、实施载体与形式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和策略,寻找合适的平台和载体至关重要。这其中的关键是,以怎样的形式把实习的具体内容与机构的实际工作联结起来,并进而实现多赢?从现有情况来看,项目运作的方式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学者童敏( 2012)指出,从机构(社区)角度来看,他们希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不是增添几个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而是一种新的整合的专业服务,这种整合的专业服务要能满足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与机构(社区)整体服务的结合、与机构(社区)内多种不同专业服务的结合,以及与非专业服务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是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新的专业技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项目化运作也是当前相关基金支持赞助NGO组织的主要形式,以项目作为载体,既符合当前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也能有效满足机构的需求,更能让社会工作实习的具体内容有“专业”和“技术”的成分,从而促进学生的实习满足感和参与积极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督导老师除了承担一般教材中所写的、更多的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特色的督导职能外,更要特别注意本土处境的特殊性督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这使得中国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学校督导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主要表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童敏,2006)。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这些角色都与项目的开展有关,涉及项目的设计、指导实施、维护和延续。
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理念、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路线等诸多要素,本文并非也无意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只是基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路径和本土处境,尝试性提出理想目标与手段目标的区分,从而提醒大家在设计和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模式时,有更广阔和更深入的思考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构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