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宏观形势分析及我市走势判断
建设工程项目6个,总投资15.11亿元。
推进投资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2006年政府投资项目初步安排62个,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亿元。组织学习《我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暂行办法》的意识,做好本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程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科学编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力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按时保质进行;注重政府投资项目的信息积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投项目信息共享、经验共享。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预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共124项,总投资6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亿元。其中“310工程”项目初步安排62项,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7亿元。以科技型项目、“六六产业”工程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生态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产业平台项目为重点,科学合理编制计划,确保项目质量。加大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争取项目申报、建设的成功率。继续推行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促进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考核和督查力度,继续推行市政府与有关部门、乡镇签订“310工程”责任书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及时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质控机制,健全“政府监督,中介机构监理、施工单位自查”的三级质保体系,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地机制。按照项目开工应具备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条件,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未开工的促开工,已开工的抓进度。有重点的推进年产20万吨双氧水生产线、年产50万套汽车配件生产线、年产4000吨高纯度环氧树脂生产线、江贺公路大修工程、疾控中心、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实施。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树立“选商引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意识的引进一批和我市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招商,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大专院校,和大集团、大企业合作建立生产经营基地。继续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
5.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建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推行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核、稽查汇报、听证公示等规划管理制度。以《浙江省产业指导目录》为导向,整合贴息、园区、投资等政策资源,建立良性产业发展引导机制,重点向高新科技、生态型产业倾斜,逐步淘汰高污高耗落后企业。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民间投资备案制、核准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推进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筑好“聚才”平台;适时组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赴市外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招聘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本地籍高素质人才,与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好“专职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班”。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做好宣传舆论、人员安置、资产处置、政策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完善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县乡财政体制,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妥善处理被撤乡镇的债权债务问题;做实做细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工作,为乡镇区域调整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按照“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原则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依托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生产服务、强化管理意识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全市教育布局调整,建立学区统筹管理体制和学区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均衡教育。加大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重点支持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四项”工程等公共产品建设。
推动社会事业改革。按照“变养人为养事”的思路,“科学分类,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落实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健全事业单位全员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我市市中介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引导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抓好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工作,建好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调控制度。开展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城乡互动就业。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规范劳资关系,做好劳动法的宣传和劳动争议纠纷的防范处理,抓好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切实维护民工合法权益。加大社保扩面力度,基本实现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探索解决特殊群体参保问题;扩大失地农民社保范围,力争失地农民社保全覆盖;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调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建立完善低保救助、灾害救助、慈善救助、五保救助、医疗救助等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006年宏观形势分析及我市走势判断(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33.html
推进投资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2006年政府投资项目初步安排62个,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亿元。组织学习《我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暂行办法》的意识,做好本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程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科学编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力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按时保质进行;注重政府投资项目的信息积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投项目信息共享、经验共享。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预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共124项,总投资6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亿元。其中“310工程”项目初步安排62项,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7亿元。以科技型项目、“六六产业”工程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生态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产业平台项目为重点,科学合理编制计划,确保项目质量。加大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争取项目申报、建设的成功率。继续推行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促进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考核和督查力度,继续推行市政府与有关部门、乡镇签订“310工程”责任书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及时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质控机制,健全“政府监督,中介机构监理、施工单位自查”的三级质保体系,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地机制。按照项目开工应具备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条件,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未开工的促开工,已开工的抓进度。有重点的推进年产20万吨双氧水生产线、年产50万套汽车配件生产线、年产4000吨高纯度环氧树脂生产线、江贺公路大修工程、疾控中心、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实施。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树立“选商引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意识的引进一批和我市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招商,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大专院校,和大集团、大企业合作建立生产经营基地。继续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
5.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建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推行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核、稽查汇报、听证公示等规划管理制度。以《浙江省产业指导目录》为导向,整合贴息、园区、投资等政策资源,建立良性产业发展引导机制,重点向高新科技、生态型产业倾斜,逐步淘汰高污高耗落后企业。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民间投资备案制、核准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推进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筑好“聚才”平台;适时组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赴市外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招聘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本地籍高素质人才,与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好“专职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班”。
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做好宣传舆论、人员安置、资产处置、政策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完善乡镇区划调整后的县乡财政体制,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妥善处理被撤乡镇的债权债务问题;做实做细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工作,为乡镇区域调整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按照“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原则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依托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生产服务、强化管理意识等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全市教育布局调整,建立学区统筹管理体制和学区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均衡教育。加大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重点支持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四项”工程等公共产品建设。
推动社会事业改革。按照“变养人为养事”的思路,“科学分类,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落实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健全事业单位全员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我市市中介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引导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抓好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工作,建好覆盖全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失业调控制度。开展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促进城乡互动就业。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规范劳资关系,做好劳动法的宣传和劳动争议纠纷的防范处理,抓好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切实维护民工合法权益。加大社保扩面力度,基本实现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探索解决特殊群体参保问题;扩大失地农民社保范围,力争失地农民社保全覆盖;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调整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建立完善低保救助、灾害救助、慈善救助、五保救助、医疗救助等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006年宏观形势分析及我市走势判断(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