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教学探索及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教学探索及启示
张婷婷 亓曙冬 王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上海201203)
[摘要] 为在高校中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开设与之相应的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笔者在“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探索。这些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中的问卷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55-03
从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四门必修课程,方案同时要求设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开设其他选修课的要求。但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实效,增强对四门必修课的理解认识,加强通识教育,以四门主干课程为中心,开设相应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
1 关于开设配套选修课的相关研究
一些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如华东师范大学孙健将其必要性进行了总结:第一,可对主干课程内容进行有益补充;第二,开设比较灵活,适应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结构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第三,有利于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第四,解决教师学科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突问题;第五,可以利用各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Ⅲ。应该说这五点相当全面地概括了开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和优势。
也有研究从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中,对配套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操作提出建议,如应以价值导向、心智培育的教育理念为主导,课程形式应以经典解读、专题分析、互动研讨等为主,而不应是概论式、通论性的,着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深化他们对世界、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提升其人文素养。
这些研究为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提供了宏观指导,但未能从某一具体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来分析,使研究缺乏一定实践基础。笔者拟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连续六年的“纲要”醌套选修课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2012年6月课堂上作的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均为有效问卷)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 “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相对“纲要”课,“纲要”配套选修课更具灵活性,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专题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共12学时,1学分。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由教师选取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陈独秀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评述;其次邀请史学专家进行人物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最后以PBL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受访的学生中,89.7%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多样化授课形式,其中非常喜欢占30.6%,比较喜欢有59.1%。
2.1采取多教师合作开设和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
配套选修课由于课时少,目的不在于全面具体地介绍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课程的专题性、个性化比系统性、同一性更能体现选修课的优势和特点。为更好地发挥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采取多教师合作开设的形式,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专题讲授,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研相长。
由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此选修课上分别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邀请了史学专家进行了诸如陈独秀研究、建国前民主党派人物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人物研究等一系列讲座式教学。(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引进了大量学术研究新观点、新视角、新动态,为学生把握学术前沿提供了帮助,更关键的是学生在学术讲座的氛围中人文素养得到培养,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展,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被激发。问卷调查中,对“是否喜欢专家讲座的授课形式”的问题回答,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学生共占96.9%,3.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明确表示“没兴趣”的则无,这表明这种授课形式颇受学生们欢迎。
2.2采用PBL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 arrows首先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己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并逐渐被应用到医学教育之外的课程教学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教学探索及启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354.html
张婷婷 亓曙冬 王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上海201203)
[摘要] 为在高校中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开设与之相应的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笔者在“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探索。这些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中的问卷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55-03
从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四门必修课程,方案同时要求设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开设其他选修课的要求。但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实效,增强对四门必修课的理解认识,加强通识教育,以四门主干课程为中心,开设相应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
1 关于开设配套选修课的相关研究
一些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如华东师范大学孙健将其必要性进行了总结:第一,可对主干课程内容进行有益补充;第二,开设比较灵活,适应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结构及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第三,有利于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第四,解决教师学科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突问题;第五,可以利用各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Ⅲ。应该说这五点相当全面地概括了开设配套选修课的必要性和优势。
也有研究从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中,对配套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操作提出建议,如应以价值导向、心智培育的教育理念为主导,课程形式应以经典解读、专题分析、互动研讨等为主,而不应是概论式、通论性的,着重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深化他们对世界、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提升其人文素养。
这些研究为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提供了宏观指导,但未能从某一具体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来分析,使研究缺乏一定实践基础。笔者拟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连续六年的“纲要”醌套选修课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2012年6月课堂上作的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均为有效问卷)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2 “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相对“纲要”课,“纲要”配套选修课更具灵活性,可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专题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共12学时,1学分。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由教师选取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陈独秀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评述;其次邀请史学专家进行人物讲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最后以PBL教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受访的学生中,89.7%学生表示喜欢这门课程多样化授课形式,其中非常喜欢占30.6%,比较喜欢有59.1%。
2.1采取多教师合作开设和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
配套选修课由于课时少,目的不在于全面具体地介绍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课程的专题性、个性化比系统性、同一性更能体现选修课的优势和特点。为更好地发挥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纲要”选修课采取多教师合作开设的形式,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专题讲授,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研相长。
由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此选修课上分别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邀请了史学专家进行了诸如陈独秀研究、建国前民主党派人物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人物研究等一系列讲座式教学。(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这些讲座内容丰富,引进了大量学术研究新观点、新视角、新动态,为学生把握学术前沿提供了帮助,更关键的是学生在学术讲座的氛围中人文素养得到培养,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展,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被激发。问卷调查中,对“是否喜欢专家讲座的授课形式”的问题回答,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学生共占96.9%,3.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明确表示“没兴趣”的则无,这表明这种授课形式颇受学生们欢迎。
2.2采用PBL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 arrows首先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目前己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并逐渐被应用到医学教育之外的课程教学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选修课教学探索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