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意语文进行到底
将诗意语文进行到底
辽宁省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 张云娟
【摘 要】《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如何对后进生开展诗意语文教学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后进生 诗意 语文 教育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一个班级内存在少数后进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入思索语文教学在后进生身上的出路。而诗意语文教学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一个有效的空间,使后进生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情思,高效率地学习。
“诗意的灵魂是价值引领,诗意的血脉是文化传承,诗意的旋律是精神诉求,诗意的光华是生命的唤醒,诗意的情怀是感受生活,诗意的风采是个性高扬,诗意的神韵是智慧的观照,诗意的境界是心灵的对话”。这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对诗意语文作的全面而精辟的论述。是的,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那么语文就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教学上,学生也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但教学中令我们很多教师喜忧参半的是一个班级里既有成绩优异,思维敏捷的好学生,也有成绩较差,禀性顽劣的后进生。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指向全体,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将我们的诗意语文教学落实到那些后进生身上呢?作为一名诗意语文教学的追随者,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相异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而是从调动人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美善,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也才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这正是诗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诗意语文恰恰是通过富有美感和诗意、充满情思和趣味的教学过程来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完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透过文本体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品尝到语文的丰赡华美。并且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使自身成为一个丰盈、高尚、纯美的人。这才真正实现了“培养真正的人”的目的。诗意语文关注的是个体学生的生命,强调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等的充满活力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领略文化的博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文本也好,教学手段、方式也罢,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论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精到的见解,都会有倾诉和倾听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温斯坦说:“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不以价值和感情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由此可见,诗意语文对生命的观照,对情感的体恤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有效地开启后进生紧闭的心门。后进生也必定能够感受到诗意语文的存在,感受到诗意语文对他们的提携。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诉求,尊重他们的每一点感悟,像培育幼苗一样精心呵护他们的每一个发现。这样才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我们要相信并努力将诗意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然而,有时美妙的诗意语文教学遇到后进生也会黯然神伤,遭遇滑铁卢。因为它虽最大化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但面对目前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仍会有一少部分学生会受到“冷落”。因为这就如同人们在交谈过程中,总会有健谈的人,也总会有少言寡语的人,甚至有人默不作声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和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情绪、谈话内容等诸多方面相关。当然一个班级内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可以分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由于遗传、疾病等因素造成的智商低下,导致学习成绩无法和普通学生相比。但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实验证明:许多差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或贪玩,或懒惰,或教师家长先入为主的差生观念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或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等等。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原因,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只能是“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就是说我们对这部分学生一定要始终保有信心,爱心,恒心,耐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让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走进诗意语文,分享诗意人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后进生开展诗意语文教学呢?
一、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去引领学生打开语文之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恰恰是他没有发现语文的魅力,没有体察到语文的价值,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语文的诗意特质去开启后进生紧闭的心门。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积淀去引领后进生走进语文,告诉他语文原来是一首诗,可以用自己的才情吟诵生命的一路欢歌;告诉他语文原来是一幅画,可以用自己的妙笔勾画自然的生机勃发。那么怎样把这种诗意美感灌注到课堂教学上呢?我的教学感受是“诗性大发”。如讲授《动物的游戏之谜》这种科学小品,后进生多数提不起兴趣。怎么办?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物游戏的资料图片,尤其是那些能给人启迪,激发人们热情的生命的瞬间;或请后进生模拟《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描述动物的生活;或教师自己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或以“你的感悟”的形式进行交流。再如教学宋词,我曾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秦观作的回环诗:“采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醉,醒时已醉采花归。”当然为了提起兴趣写成圆形,请同学们去尝试。许多后进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由此可见,每个后进生都是有思想和感情的,当他对生活对世界有了兴趣,也就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当后进生找到了语文与自己生命的契合点,能够和语文产生共鸣的时候;当他能够见花谢而伤春,看叶落而悲秋的时候,他就已经找到了那把开启语文之门的钥匙。
二、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启发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诗意的,这诗意可以表现在学生的吟哦讽诵中;可以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切磋琢磨中;可以表现在学生的沉思默想中;可以表现在教学的鲜活灵动中。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针对后进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学习被动,成绩下降的主要毛病,对后进生进行培养时,首先是培养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如讲授《侍坐》这篇古文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样的活动:首先,小组讨论孔子的“仁”的思想对其弟子的影响,讨论文中人物性格;然后,由小组推荐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讨论评比哪一组读得好,读出了怎样的性格和思想。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后进生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带着自己的思想和发现去交流去学习,自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利用每一堂课帮助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后进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诗意语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或以情感人,让他们如沐春风,感到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或以理服人,让他们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参悟;或设疑激趣,让他们体会到创新的快乐,发现的幸福;或身体力行,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演绎文本精髓。总之,一切诗意教学尝试的终极目的就是帮助后进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后进生那颗沉睡的心灵被语文的诗性魅力唤醒,将全部精力投注在教学活动中时,被语文感动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后进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丰盈精神,实现自我生命的飞跃,必会得心应手。
三、用自己和善的悲悯之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后进生往往有比普通学生更强的个性气质。他们或玩世不恭,目空一切;或以自我为中心,桀骜不逊;或沉默寡言,孤僻自闭。这需要教师以博大的精神情怀去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一个可以倾诉和倾听的对象,觉得语文是一座沟通自己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桥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个性也就不会是表面的特立独行,实际的自卑偏激,而是一种具有诗人般气质的生命存在。
后进生在学习生活中多消极低沉,自我放逐。因为个性懦弱、自卑寡淡,所以遇到问题多久存于心,不得排解。久而久之将自己遗失在后进生的队伍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后进生树立自尊、自信,建立正确、健康的学习心态是关键。课堂上是师生,课外则可以是朋友,是知己。用温暖的言辞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是再微小,也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赞美之词,要使后进生看到希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扬起希望的风帆。教师以一颗和善悲悯之心,对学生的痛苦、困难感同身受,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唤醒生命是诗意的光华,高扬个性是诗意的风采,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化育。”后进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我们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而语文,涵括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自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而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这种特质,才能有效把握语文的本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诗意语文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可以容纳多元文化视角,诗意语文有暗雅如兰的气质可以荡涤蒙尘的心灵。诗意语文将用其赤诚帮助后进生走出语文学习的盲点,走进生命的春天。
耐心地沟通,精心地雕塑,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将诗意语文进行到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391.html
辽宁省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 张云娟
【摘 要】《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如何对后进生开展诗意语文教学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后进生 诗意 语文 教育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一个班级内存在少数后进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入思索语文教学在后进生身上的出路。而诗意语文教学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一个有效的空间,使后进生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情思,高效率地学习。
“诗意的灵魂是价值引领,诗意的血脉是文化传承,诗意的旋律是精神诉求,诗意的光华是生命的唤醒,诗意的情怀是感受生活,诗意的风采是个性高扬,诗意的神韵是智慧的观照,诗意的境界是心灵的对话”。这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对诗意语文作的全面而精辟的论述。是的,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那么语文就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教学上,学生也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但教学中令我们很多教师喜忧参半的是一个班级里既有成绩优异,思维敏捷的好学生,也有成绩较差,禀性顽劣的后进生。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指向全体,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将我们的诗意语文教学落实到那些后进生身上呢?作为一名诗意语文教学的追随者,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相异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而是从调动人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美善,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也才实现了教育的目的。这正是诗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导向。(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诗意语文恰恰是通过富有美感和诗意、充满情思和趣味的教学过程来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完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透过文本体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品尝到语文的丰赡华美。并且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使自身成为一个丰盈、高尚、纯美的人。这才真正实现了“培养真正的人”的目的。诗意语文关注的是个体学生的生命,强调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等的充满活力的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领略文化的博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文本也好,教学手段、方式也罢,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论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精到的见解,都会有倾诉和倾听的愿望。美国心理学家温斯坦说:“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毫无意义的。因为不以价值和感情为基础的智慧,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由此可见,诗意语文对生命的观照,对情感的体恤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有效地开启后进生紧闭的心门。后进生也必定能够感受到诗意语文的存在,感受到诗意语文对他们的提携。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诉求,尊重他们的每一点感悟,像培育幼苗一样精心呵护他们的每一个发现。这样才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我们要相信并努力将诗意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然而,有时美妙的诗意语文教学遇到后进生也会黯然神伤,遭遇滑铁卢。因为它虽最大化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但面对目前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仍会有一少部分学生会受到“冷落”。因为这就如同人们在交谈过程中,总会有健谈的人,也总会有少言寡语的人,甚至有人默不作声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和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情绪、谈话内容等诸多方面相关。当然一个班级内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可以分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由于遗传、疾病等因素造成的智商低下,导致学习成绩无法和普通学生相比。但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实验证明:许多差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或贪玩,或懒惰,或教师家长先入为主的差生观念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或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等等。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原因,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只能是“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平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就是说我们对这部分学生一定要始终保有信心,爱心,恒心,耐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让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走进诗意语文,分享诗意人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后进生开展诗意语文教学呢?
一、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去引领学生打开语文之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语文成绩差的学生恰恰是他没有发现语文的魅力,没有体察到语文的价值,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语文的诗意特质去开启后进生紧闭的心门。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积淀去引领后进生走进语文,告诉他语文原来是一首诗,可以用自己的才情吟诵生命的一路欢歌;告诉他语文原来是一幅画,可以用自己的妙笔勾画自然的生机勃发。那么怎样把这种诗意美感灌注到课堂教学上呢?我的教学感受是“诗性大发”。如讲授《动物的游戏之谜》这种科学小品,后进生多数提不起兴趣。怎么办?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物游戏的资料图片,尤其是那些能给人启迪,激发人们热情的生命的瞬间;或请后进生模拟《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描述动物的生活;或教师自己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或以“你的感悟”的形式进行交流。再如教学宋词,我曾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秦观作的回环诗:“采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醉,醒时已醉采花归。”当然为了提起兴趣写成圆形,请同学们去尝试。许多后进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由此可见,每个后进生都是有思想和感情的,当他对生活对世界有了兴趣,也就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当后进生找到了语文与自己生命的契合点,能够和语文产生共鸣的时候;当他能够见花谢而伤春,看叶落而悲秋的时候,他就已经找到了那把开启语文之门的钥匙。
二、用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启发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诗意的,这诗意可以表现在学生的吟哦讽诵中;可以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切磋琢磨中;可以表现在学生的沉思默想中;可以表现在教学的鲜活灵动中。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针对后进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学习被动,成绩下降的主要毛病,对后进生进行培养时,首先是培养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如讲授《侍坐》这篇古文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样的活动:首先,小组讨论孔子的“仁”的思想对其弟子的影响,讨论文中人物性格;然后,由小组推荐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讨论评比哪一组读得好,读出了怎样的性格和思想。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后进生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带着自己的思想和发现去交流去学习,自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效利用每一堂课帮助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后进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诗意语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或以情感人,让他们如沐春风,感到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或以理服人,让他们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参悟;或设疑激趣,让他们体会到创新的快乐,发现的幸福;或身体力行,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演绎文本精髓。总之,一切诗意教学尝试的终极目的就是帮助后进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后进生那颗沉睡的心灵被语文的诗性魅力唤醒,将全部精力投注在教学活动中时,被语文感动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后进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丰盈精神,实现自我生命的飞跃,必会得心应手。
三、用自己和善的悲悯之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后进生往往有比普通学生更强的个性气质。他们或玩世不恭,目空一切;或以自我为中心,桀骜不逊;或沉默寡言,孤僻自闭。这需要教师以博大的精神情怀去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一个可以倾诉和倾听的对象,觉得语文是一座沟通自己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桥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个性也就不会是表面的特立独行,实际的自卑偏激,而是一种具有诗人般气质的生命存在。
后进生在学习生活中多消极低沉,自我放逐。因为个性懦弱、自卑寡淡,所以遇到问题多久存于心,不得排解。久而久之将自己遗失在后进生的队伍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后进生树立自尊、自信,建立正确、健康的学习心态是关键。课堂上是师生,课外则可以是朋友,是知己。用温暖的言辞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是再微小,也不要吝惜自己的鼓励赞美之词,要使后进生看到希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扬起希望的风帆。教师以一颗和善悲悯之心,对学生的痛苦、困难感同身受,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唤醒生命是诗意的光华,高扬个性是诗意的风采,只要努力就能做到。
“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化育。”后进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我们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而语文,涵括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自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而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这种特质,才能有效把握语文的本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诗意语文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可以容纳多元文化视角,诗意语文有暗雅如兰的气质可以荡涤蒙尘的心灵。诗意语文将用其赤诚帮助后进生走出语文学习的盲点,走进生命的春天。
耐心地沟通,精心地雕塑,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将诗意语文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