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诚信教育探索
,作用良多,可是若无法把握到这一现象的根源及实质,于人于事,即便有所改变,也只能是短暂的、有限的。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根源及实质
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出现,固然有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如何更好应对社会环境,归根结底要诉诸大学生党员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实质就是生活意义的问题。
(一)诚信迷失的双重根源
首先,是对党的理念确信度下降。入党意味着什么,这对大学生党员而言,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却成了一个大问题。从现在大学生入党的实际动机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高度的觉悟和奉献的理想,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二是出于功利性的自我发展需要,比如出于对就业条件的考量、个人今后发展的预见等等;三是茫然不觉的入党,即在当前高校党员发展模式下“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就入了党,他们自己也并不完全知道党员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现在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念和党性的“确信”度是不够的。没有强有力理念指引,没有坚定的信仰,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诚信问题。现在,我们高校开展了很多的党员思想教育课,党员的入党培训和后续培训都在频繁进行,可是这并没有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身理念。“只有一个活生生的确信才是知识”,所以培训灌输的确实很多,而往往效果却很差。试想,我们怎么可能奢望大学生党员,对其自己都不确信的东西,进行坚持,并一以贯之的践行呢。大学生党员的诚信也是这样的,当“党员”身份,成为他们心中一种“功利条件”的时候,纯粹的入党动机也就离我们远了。
其次,社会生活“功利性”。再深刻一点地解析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念“确信”程度低的现状,就会发现其往往是由社会生活的功利性所规定的。我们很多学者喜欢强调学生素质,个人品行,无疑我们也应当看到道德是离不开社会风尚的,也总有其社会经济根基。大谈思想教育不足、家庭教育偏差、诚信机制不全,并没有切中诚信危机、大学生党员在“诚”“信”上缺失的外在根源——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功利性导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无疑会加促其思虑如何增加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筹码,而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普遍看好,正好弥合了这样的一种焦虑。所以,“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是党员”这一价值判定,导致了大学生争相入党以证明自己的优秀。社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对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误读,实质是市场经济抽象规则的一种具体演变。市场经济必然有其功利性要求,在这样的一种冲击下,我们的诚信教育、大学生党员的诚信培养,相较就显得脆弱了。同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监督和惩罚机制,让社会生活的“功利性”更加肆无忌惮滋长。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实质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西方也是市场经济,然其普遍的诚信状况相对较好,显见的是因为西方的各种诚信问题制约机制相对完善,失信成本太高,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由于长期在这样的制度机制下以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需要诚信,所形成了他们对“诚信价值”、“诚信作为美德”的价值确信,这才是问题实质。就大学生党员而言,其诚信问题的实质,也就是如何“看待和获取”生活的意义,是否对党的理念有足够的确信;在面对功利诱惑的时候,是否把诚信作为生活的价值真意;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是否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把诚信问题,归结为生活意义的问题,不是在消除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的特殊性,也并不是要为大学生党员在诚信上犯的错,寻找客观理由,排除责任,反而是要从大学生党员这个主体的特殊要求上,去规定诚信的双重内涵;在生活背景的客观性上,以期寻回大学生党员正确的人生信念。迷失的生活意义需要归复,正如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需要得到各方认可一样。
三、大学生党员诚信复归的思考
大学生党员的诚信要求其做到对党的理念和党性的高度确信,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和有所担当。在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的今天,我们更希望其能明确生活的真正意义,坚持党性,克服“知易行难”的窘迫。
(一)寻回生活真意
生活的意义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正是这样的“意见”,导致了我们生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多元、多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经济急剧发展,也变革不断,诚如邓小平说的“窗户打开了,清新的空气进来,同时苍蝇和蚊子也会进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情状也就愈加复杂,每个人追求什么似乎成了个人爱好,甚至是不可被问及的“隐私”。可是,就大学党员的诚信而言,我们至少要明白两点:在诚上,入党不能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要坚持党性,确信党的理念;在信上,作为党员要不负使命,在生活和行为中要知行合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才是诚信在大学生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特殊性)和大学生党员生活的真正要义。
如何寻回这一生活真意,需要优化社会生活环境,更要在既定的社会背景下自觉自省,简要的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历史,尤其是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在不断学习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角色,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明白党员身份的意义所在,为履行好党员的基本义务和奉献社会奠定思想基础。二是“三省吾身”,在实践中,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好好地考察自己的动机、当下行为,是否做到了一个大学生党员所应具有的表现。自己在诚信方面,有没有把对党的“诚”和作为党员的“信”当成生活中不可弃置的价值来看待。三是坚持诚信行为。大学生党员毕竟还是象牙塔中的学生,没有进入社会,或者涉世未深。在渐渐面对社会残酷的现实之时,我们更要坚定自己所执着的理念和选定的生活价值。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没有诚信的生活,即便再成功也是不值一提的,更何况,在诚信隐退的地方,也是失败开始的地方。
(二)增强党性,克服“知易行难”
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实质是生活意义抉择的问题。美好的理念总是为人向往,然而似乎是“知易行难”。对于大学生党员中的那些渐渐消沉,在“信”上没有做好的部分群体而言,尤其是这样的。“知”、“行”之辩,自古有之,“知行合一”看起来总是我们的一种良好祈望,但是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破除“知易行难”的困境,即找到生活的真意,又坚定不移的奉而行之。
《大学生党员诚信教育探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481.html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根源及实质
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出现,固然有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如何更好应对社会环境,归根结底要诉诸大学生党员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实质就是生活意义的问题。
(一)诚信迷失的双重根源
首先,是对党的理念确信度下降。入党意味着什么,这对大学生党员而言,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而现在却成了一个大问题。从现在大学生入党的实际动机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高度的觉悟和奉献的理想,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二是出于功利性的自我发展需要,比如出于对就业条件的考量、个人今后发展的预见等等;三是茫然不觉的入党,即在当前高校党员发展模式下“按部就班”、“顺其自然”的就入了党,他们自己也并不完全知道党员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现在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念和党性的“确信”度是不够的。没有强有力理念指引,没有坚定的信仰,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诚信问题。现在,我们高校开展了很多的党员思想教育课,党员的入党培训和后续培训都在频繁进行,可是这并没有有效地内化为其自身理念。“只有一个活生生的确信才是知识”,所以培训灌输的确实很多,而往往效果却很差。试想,我们怎么可能奢望大学生党员,对其自己都不确信的东西,进行坚持,并一以贯之的践行呢。大学生党员的诚信也是这样的,当“党员”身份,成为他们心中一种“功利条件”的时候,纯粹的入党动机也就离我们远了。
其次,社会生活“功利性”。再深刻一点地解析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念“确信”程度低的现状,就会发现其往往是由社会生活的功利性所规定的。我们很多学者喜欢强调学生素质,个人品行,无疑我们也应当看到道德是离不开社会风尚的,也总有其社会经济根基。大谈思想教育不足、家庭教育偏差、诚信机制不全,并没有切中诚信危机、大学生党员在“诚”“信”上缺失的外在根源——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功利性导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无疑会加促其思虑如何增加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筹码,而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普遍看好,正好弥合了这样的一种焦虑。所以,“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是党员”这一价值判定,导致了大学生争相入党以证明自己的优秀。社会需要什么人,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对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误读,实质是市场经济抽象规则的一种具体演变。市场经济必然有其功利性要求,在这样的一种冲击下,我们的诚信教育、大学生党员的诚信培养,相较就显得脆弱了。同时,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监督和惩罚机制,让社会生活的“功利性”更加肆无忌惮滋长。
(二)大学生党员诚信问题的实质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西方也是市场经济,然其普遍的诚信状况相对较好,显见的是因为西方的各种诚信问题制约机制相对完善,失信成本太高,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认为由于长期在这样的制度机制下以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需要诚信,所形成了他们对“诚信价值”、“诚信作为美德”的价值确信,这才是问题实质。就大学生党员而言,其诚信问题的实质,也就是如何“看待和获取”生活的意义,是否对党的理念有足够的确信;在面对功利诱惑的时候,是否把诚信作为生活的价值真意;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是否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把诚信问题,归结为生活意义的问题,不是在消除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的特殊性,也并不是要为大学生党员在诚信上犯的错,寻找客观理由,排除责任,反而是要从大学生党员这个主体的特殊要求上,去规定诚信的双重内涵;在生活背景的客观性上,以期寻回大学生党员正确的人生信念。迷失的生活意义需要归复,正如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需要得到各方认可一样。
三、大学生党员诚信复归的思考
大学生党员的诚信要求其做到对党的理念和党性的高度确信,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和有所担当。在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的今天,我们更希望其能明确生活的真正意义,坚持党性,克服“知易行难”的窘迫。
(一)寻回生活真意
生活的意义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正是这样的“意见”,导致了我们生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多元、多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经济急剧发展,也变革不断,诚如邓小平说的“窗户打开了,清新的空气进来,同时苍蝇和蚊子也会进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情状也就愈加复杂,每个人追求什么似乎成了个人爱好,甚至是不可被问及的“隐私”。可是,就大学党员的诚信而言,我们至少要明白两点:在诚上,入党不能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要坚持党性,确信党的理念;在信上,作为党员要不负使命,在生活和行为中要知行合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才是诚信在大学生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特殊性)和大学生党员生活的真正要义。
如何寻回这一生活真意,需要优化社会生活环境,更要在既定的社会背景下自觉自省,简要的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历史,尤其是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在不断学习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角色,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明白党员身份的意义所在,为履行好党员的基本义务和奉献社会奠定思想基础。二是“三省吾身”,在实践中,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好好地考察自己的动机、当下行为,是否做到了一个大学生党员所应具有的表现。自己在诚信方面,有没有把对党的“诚”和作为党员的“信”当成生活中不可弃置的价值来看待。三是坚持诚信行为。大学生党员毕竟还是象牙塔中的学生,没有进入社会,或者涉世未深。在渐渐面对社会残酷的现实之时,我们更要坚定自己所执着的理念和选定的生活价值。对于大学生党员而言,没有诚信的生活,即便再成功也是不值一提的,更何况,在诚信隐退的地方,也是失败开始的地方。
(二)增强党性,克服“知易行难”
大学生党员的诚信问题,实质是生活意义抉择的问题。美好的理念总是为人向往,然而似乎是“知易行难”。对于大学生党员中的那些渐渐消沉,在“信”上没有做好的部分群体而言,尤其是这样的。“知”、“行”之辩,自古有之,“知行合一”看起来总是我们的一种良好祈望,但是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破除“知易行难”的困境,即找到生活的真意,又坚定不移的奉而行之。
《大学生党员诚信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