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范星冉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88-02
一、文献回顾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Betsworth将职业兴趣定义为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1]。对现代职业兴趣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他认为可以把大多数人划分为六种职业兴趣,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一特定类型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2]。张厚粲等人在国内外职业兴趣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中生职业兴趣的特点,将我国当代高中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七种[3]。西南大学的吴俊华结合当前中国国情编制出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兴趣问卷[4]。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处理事务所需能力的信念,涉及人类行为控制和调节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在活动中人怎样思维、怎样感觉和怎样行动[5]。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影响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发展变化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关于兴趣的发展SCTT认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职业社会认知理论,一些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的关系。Smith将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应用到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这一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
一直以来,对职业兴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客观因素上,而对于个人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只是着重在它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上。也就是说把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相结合进行的研究较少,即使有所结合也会在两者之间加入某些中介变量。本研究基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把自我效能感作为职业兴趣的一个影响因素,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着重探讨个体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各因子的影响。研究试图在丰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拓宽自身的职业兴趣范围,从而进一步使他们提高职业兴趣,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为85%。其中男生74份,女生96份;文科生86份,理科生84份;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8份、42份、39份、51份。
2.研究工具
(1)霍兰德中国职业兴趣测验。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测验分为六个分测验,每个测验八道题。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王才康等人编制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83;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7]。
3.研究方法
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1得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数与王才康研究的常模相比处在一个中上等的水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各类型的平均分中,现实型最高,其次依次为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和社会型,最低的是研究型。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各因子的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职业兴趣的六个因子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正相关。六个因子中除了艺术型和研究型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均与自我效能感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
3.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职业兴趣各维度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除常规型以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其他维度都存在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五种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常规型除外)。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514.html
范星冉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兴趣;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88-02
一、文献回顾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Betsworth将职业兴趣定义为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1]。对现代职业兴趣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他认为可以把大多数人划分为六种职业兴趣,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一特定类型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2]。张厚粲等人在国内外职业兴趣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中生职业兴趣的特点,将我国当代高中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七种[3]。西南大学的吴俊华结合当前中国国情编制出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兴趣问卷[4]。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处理事务所需能力的信念,涉及人类行为控制和调节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在活动中人怎样思维、怎样感觉和怎样行动[5]。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影响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发展变化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关于兴趣的发展SCTT认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职业社会认知理论,一些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的关系。Smith将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应用到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这一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
一直以来,对职业兴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客观因素上,而对于个人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只是着重在它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上。也就是说把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相结合进行的研究较少,即使有所结合也会在两者之间加入某些中介变量。本研究基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把自我效能感作为职业兴趣的一个影响因素,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着重探讨个体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各因子的影响。研究试图在丰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拓宽自身的职业兴趣范围,从而进一步使他们提高职业兴趣,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为85%。其中男生74份,女生96份;文科生86份,理科生84份;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8份、42份、39份、51份。
2.研究工具
(1)霍兰德中国职业兴趣测验。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测验分为六个分测验,每个测验八道题。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王才康等人编制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83;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7]。
3.研究方法
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1得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数与王才康研究的常模相比处在一个中上等的水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各类型的平均分中,现实型最高,其次依次为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和社会型,最低的是研究型。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各因子的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职业兴趣的六个因子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正相关。六个因子中除了艺术型和研究型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均与自我效能感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
3.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职业兴趣各维度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除常规型以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其他维度都存在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五种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常规型除外)。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