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
罗马在哪里——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
文/应锡微
摘 要: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说说教学内容选定的看法:依据文本体式选定;依据学生学情和要求选定;借助助学系统选定。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定;文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班和老公一起去菜市场,你一定会先问老公今晚吃啥?你一定不会先问今晚的饭怎么做?只有先问吃啥才问怎么做。对于教师而言,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已经不成问题,问题是不知道教什么?都不知道教什么更谈何怎么教啊?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迷茫,其实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钻研教材教参,选择的教学点一定要把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体现出来。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选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定教学内容?下面说说我的肤浅的看法。
一、依据文本体式选定
“由于体式不同,阅读层次不同,故选定教学内容不同”。王荣生老师在《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2009年第九期)。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选定的教学内容不同。例如:小说的学习与散文的学习,就不尽相同,而议论文、说明文差别就更大。
多年前听了吴积兴老师上《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流程如下:
师: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展示课件:山河表里 踌躇 宫阙 苦
师:“山河表里”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
师:“宫阙”是什么意思?
师: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假设让你们班级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师: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师:苦,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师: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
吴积兴老师紧紧抓住“山河表里”“踌躇”“宫阙”“苦”这四个关键词语来选定教学内容,细读文本,体验情感。在教学“山河表里”时,师生共同作画,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潼关的地势非常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接着教师展示每个朝代在潼关战争的死伤人数,又印证了潼关地势之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关中者,得天下”,为理解文本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铺垫、张本。
可见分析诗词这种文体选定关键词,据词想象丰富教学内容。
我教学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我从人物话语方式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即通过话语走进人物的精神与心灵世界,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阅读小说的方法性知识。言说方式就是人生方式,由一个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挖掘到他背后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从这个角度切入,和学生一块儿分析闰土的话语方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有何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少年闰土的语言如:“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找出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无拘无束。什么标点居多?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是话说不完,是省略内容,肚子里有没完没了的故事。再看中年闰土是怎么说的?朗读,默读,圈画,思考,尤其抓住“老爷!……”一句重锤敲打,并归纳中年闰土说话木讷、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等,什么标点居多?还是省略号。这个省略号又是什么作用呢?学生说这里是话语中断,不是话未说完,不是简单的内容省略。要求学生概括闰土话语方式,少年闰土有着说不完的话,是非常健康、非常自然阳光的一种言说方式。中年闰土失语了,吞吞吐吐,不正常,不自然了。分析完闰土,然后让学生分析杨二嫂和“我”话语方式各是什么。这篇小说刻画了三个人物不一样的话语方式,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变了,生活方式都不自然了、不健康了、不充盈了。人性扭曲了,人生方式变了。
教小说这种文体要抓细节,挖掘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丰富人物形象。总之,体式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议论文重在认识作者要表明一种什么观点,这种观点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出来的,在什么背景下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文重在获取主要的信息,领悟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二、依据学生学情和要求选定
(一)以生为本,掌握学情
这里所说的学情不是笼而统之的学情,而是指向特定任务的学情,是具体教某篇课文的学情,一定把问题给揭示出来,把学生面对的矛盾和困难揭示出来。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合宜了呢?还不是。还要倾听学生,掌握学情,掌握学情就能保证教到学生的需求上,不至于鼓捣来鼓捣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不了任何兴趣,你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到他的“最近发展区”上,不就是无效的吗?因此说,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情也非常重要。了解学情,最好的方式是先学后教。比如,我在教学《社戏》一文时,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印发“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讨论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随时把握了学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课题的真实反应。第二课时,对学生疑难点进行探究,疑难点是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于是把“偷豆趣事”中的动词及人物双喜、阿发的语言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选定言语文字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鲁迅语言的神奇和经典。可见对文本解读要细心研读抓住被别人忽略其实却大有深意的字眼,设计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深入解读文本。
(二)课前预估,深入学情
如果不能做到先学后教,就要对学情充分预估: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会在哪些方面遇到困难,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是什么,需要帮助的估计是哪些地方,认识不到的盲点在哪里……依此作为选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比如,去二外听程日东老师上的《致女儿的信》是这样教的:早一天班主任发给学生一张资料上面写着“爱情密码”,再让学生用匿名在纸条上写上爱情的故事,目的是学生把预习课文后产生的疑问都写在纸条上交给班主任,课上程老师问学生“你爱过了吗?”学生没出声,程老师手里拿着一沓纸条说:“你们的悄悄话都在此”,接着指名五六个学生读了纸条上的内容,以此导入课文,这就是课前预估,这些纸条是备学情,备教学内容。
三、借助助学系统选定
课文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读、课前导学、课后研讨与练习,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呢?
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单元导读确定该单元文本的基本教学内容。结合课前导学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为例,从操作层面上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借助单元导读和课前导学,宏观把握教学内容
本单元导读是这样表述的:“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分析本单元导读,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民间风俗折射出百姓的生活,民间风俗蕴藏着民间文化。关注民俗,就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关注民俗,就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学习本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阅读这些文章时,要调动自身生活体验,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情趣(生活中的美)。学习本单元,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位作者是怎样富有个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语言来展现民俗风情和独特情感的。再看本课的课前导学:“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该导学抓住了该课的内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云南歌会的形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浓厚兴趣和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赏。
据此,《云南的歌会》所教内容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本文,调动自身体验,把握作者眼中云南歌会的特点;(2)引导学生透过云南歌会的特点,揣摩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沈从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云南歌会的,体会作者在独特的言语表达中所渗透的陶醉与赞赏之情。
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单元导读和课前导学,在内容上侧重于帮助学生学,在表述上凝练而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从中揣摩出编者对于学生学的期待与要求,可以从中确定“教什么”的大致方向。而要具体精准地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的练习系统。因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文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
(二)揣摩课后研讨与练习,精确定位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研讨与练习题:
练习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练习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练习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练习四: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练习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练习二和练习三引导学生重点揣摩课文的文笔精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练习四由这一篇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身边的民歌、民谣,用文中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从整体入手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揣摩精彩之处,走出文本学会迁移的阅读规律。这四道题体现了编者将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此外这四道题还分别指向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该课练习系统的分析,笔者将该课的教学内容细化为以下三点。
(1)学生初读感知后思考“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整体把握云南歌会在演唱场合与方式上的独特之处。
(2)重点研读文中描写有关年轻女子和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欣赏、陶醉之情。
①引导学生品读写年轻女子外貌的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品读写年轻女子荡秋千的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品读写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的一段,尤其关注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年轻女子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漂亮健康、大胆淳朴的本色。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年轻女子”“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和“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云南普通百姓鲜活的生命,流露了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②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报春花”“各种山鸟”“戴胜鸟”和“云雀”的词句,理解第三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的特点,领悟是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而体会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态。
③以理解文末的“原来如此”的含义为突破口,重点研读侧重表现歌会场面的第四段,从而理解云南人民乐观、热情、智慧、淳朴的精神面貌,体会作者的陶醉与欣赏之情。
以多年前听杨聪老师上的《云南的歌会》为例,看他的教学流程:
教学板块之一:发现“意思”
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
教学板块之二:没“意思”
课件:杨兄,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很没意思,你觉得呢?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课件: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课件:天人合一。
教学板块之三:作家的“意思”
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
课件: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杨聪老师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从沈从文先生的原文中找到突破口“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紧抓“意思”设计了以上三个问题:“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可以说杨老师全面解读了原始文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人文情怀,由云南歌会提升到了对人生命的颂歌。
王荣生先生认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是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王先生的论述,也足以说明课后练习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定的重要作用。练习系统的设计,融入了教材编者对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或主题后能做什么的检测,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种巩固。常态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如能以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为抓手来确定教学内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跑题”。
如果能依据不同体式和学情,借助助学系统来选定教学内容,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就会更科学、更合宜。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南白象中学) 《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596.html
文/应锡微
摘 要: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最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说说教学内容选定的看法:依据文本体式选定;依据学生学情和要求选定;借助助学系统选定。
关键词:教学内容;选定;文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班和老公一起去菜市场,你一定会先问老公今晚吃啥?你一定不会先问今晚的饭怎么做?只有先问吃啥才问怎么做。对于教师而言,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已经不成问题,问题是不知道教什么?都不知道教什么更谈何怎么教啊?在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迷茫,其实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钻研教材教参,选择的教学点一定要把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体现出来。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有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目标,再据此选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定教学内容?下面说说我的肤浅的看法。
一、依据文本体式选定
“由于体式不同,阅读层次不同,故选定教学内容不同”。王荣生老师在《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2009年第九期)。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选定的教学内容不同。例如:小说的学习与散文的学习,就不尽相同,而议论文、说明文差别就更大。
多年前听了吴积兴老师上《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流程如下:
师: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展示课件:山河表里 踌躇 宫阙 苦
师:“山河表里”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
师:“宫阙”是什么意思?
师: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假设让你们班级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师:“踌躇”是什么意思?
师: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师:苦,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师: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
吴积兴老师紧紧抓住“山河表里”“踌躇”“宫阙”“苦”这四个关键词语来选定教学内容,细读文本,体验情感。在教学“山河表里”时,师生共同作画,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潼关的地势非常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接着教师展示每个朝代在潼关战争的死伤人数,又印证了潼关地势之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关中者,得天下”,为理解文本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铺垫、张本。
可见分析诗词这种文体选定关键词,据词想象丰富教学内容。
我教学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我从人物话语方式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即通过话语走进人物的精神与心灵世界,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阅读小说的方法性知识。言说方式就是人生方式,由一个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挖掘到他背后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我从这个角度切入,和学生一块儿分析闰土的话语方式,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有何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少年闰土的语言如:“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找出少年闰土的话语方式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无拘无束。什么标点居多?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是话说不完,是省略内容,肚子里有没完没了的故事。再看中年闰土是怎么说的?朗读,默读,圈画,思考,尤其抓住“老爷!……”一句重锤敲打,并归纳中年闰土说话木讷、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等,什么标点居多?还是省略号。这个省略号又是什么作用呢?学生说这里是话语中断,不是话未说完,不是简单的内容省略。要求学生概括闰土话语方式,少年闰土有着说不完的话,是非常健康、非常自然阳光的一种言说方式。中年闰土失语了,吞吞吐吐,不正常,不自然了。分析完闰土,然后让学生分析杨二嫂和“我”话语方式各是什么。这篇小说刻画了三个人物不一样的话语方式,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变了,生活方式都不自然了、不健康了、不充盈了。人性扭曲了,人生方式变了。
教小说这种文体要抓细节,挖掘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丰富人物形象。总之,体式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议论文重在认识作者要表明一种什么观点,这种观点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出来的,在什么背景下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文重在获取主要的信息,领悟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二、依据学生学情和要求选定
(一)以生为本,掌握学情
这里所说的学情不是笼而统之的学情,而是指向特定任务的学情,是具体教某篇课文的学情,一定把问题给揭示出来,把学生面对的矛盾和困难揭示出来。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合宜了呢?还不是。还要倾听学生,掌握学情,掌握学情就能保证教到学生的需求上,不至于鼓捣来鼓捣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不了任何兴趣,你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没有落实到他的“最近发展区”上,不就是无效的吗?因此说,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情也非常重要。了解学情,最好的方式是先学后教。比如,我在教学《社戏》一文时,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印发“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讨论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随时把握了学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课题的真实反应。第二课时,对学生疑难点进行探究,疑难点是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于是把“偷豆趣事”中的动词及人物双喜、阿发的语言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选定言语文字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鲁迅语言的神奇和经典。可见对文本解读要细心研读抓住被别人忽略其实却大有深意的字眼,设计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深入解读文本。
(二)课前预估,深入学情
如果不能做到先学后教,就要对学情充分预估: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会在哪些方面遇到困难,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不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是什么,需要帮助的估计是哪些地方,认识不到的盲点在哪里……依此作为选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比如,去二外听程日东老师上的《致女儿的信》是这样教的:早一天班主任发给学生一张资料上面写着“爱情密码”,再让学生用匿名在纸条上写上爱情的故事,目的是学生把预习课文后产生的疑问都写在纸条上交给班主任,课上程老师问学生“你爱过了吗?”学生没出声,程老师手里拿着一沓纸条说:“你们的悄悄话都在此”,接着指名五六个学生读了纸条上的内容,以此导入课文,这就是课前预估,这些纸条是备学情,备教学内容。
三、借助助学系统选定
课文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读、课前导学、课后研讨与练习,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呢?
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的单元导读确定该单元文本的基本教学内容。结合课前导学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教学内容,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为例,从操作层面上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借助单元导读和课前导学,宏观把握教学内容
本单元导读是这样表述的:“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分析本单元导读,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编排本单元的意图:民间风俗折射出百姓的生活,民间风俗蕴藏着民间文化。关注民俗,就是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关注民俗,就是关注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学习本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阅读这些文章时,要调动自身生活体验,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情趣(生活中的美)。学习本单元,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位作者是怎样富有个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语言来展现民俗风情和独特情感的。再看本课的课前导学:“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该导学抓住了该课的内容和主旨:主要描述了云南歌会的形式,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了作者陶醉其中的浓厚兴趣和发自肺腑的由衷赞赏。
据此,《云南的歌会》所教内容必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本文,调动自身体验,把握作者眼中云南歌会的特点;(2)引导学生透过云南歌会的特点,揣摩云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沈从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云南歌会的,体会作者在独特的言语表达中所渗透的陶醉与赞赏之情。
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单元导读和课前导学,在内容上侧重于帮助学生学,在表述上凝练而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从中揣摩出编者对于学生学的期待与要求,可以从中确定“教什么”的大致方向。而要具体精准地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还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的练习系统。因为,练习系统才是教材的灵魂所在。教材中,真正能够反映编者处置课文内容,并具体指引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相关信息来生成教学内容的是练习系统。
(二)揣摩课后研讨与练习,精确定位教学内容
《云南的歌会》一课,总共设计了以下四道研讨与练习题:
练习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练习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练习三: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练习四: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练习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练习二和练习三引导学生重点揣摩课文的文笔精华——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练习四由这一篇的阅读引向课外,让学生走向生活,关注身边的民歌、民谣,用文中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并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从整体入手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揣摩精彩之处,走出文本学会迁移的阅读规律。这四道题体现了编者将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此外这四道题还分别指向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对该课练习系统的分析,笔者将该课的教学内容细化为以下三点。
(1)学生初读感知后思考“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整体把握云南歌会在演唱场合与方式上的独特之处。
(2)重点研读文中描写有关年轻女子和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欣赏、陶醉之情。
①引导学生品读写年轻女子外貌的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品读写年轻女子荡秋千的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品读写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的一段,尤其关注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年轻女子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漂亮健康、大胆淳朴的本色。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年轻女子”“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和“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云南普通百姓鲜活的生命,流露了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
②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报春花”“各种山鸟”“戴胜鸟”和“云雀”的词句,理解第三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的特点,领悟是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而体会作者陶醉其中的情态。
③以理解文末的“原来如此”的含义为突破口,重点研读侧重表现歌会场面的第四段,从而理解云南人民乐观、热情、智慧、淳朴的精神面貌,体会作者的陶醉与欣赏之情。
以多年前听杨聪老师上的《云南的歌会》为例,看他的教学流程:
教学板块之一:发现“意思”
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
教学板块之二:没“意思”
课件:杨兄,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很没意思,你觉得呢?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课件: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课件:天人合一。
教学板块之三:作家的“意思”
那么沈从文先生他自己觉得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呢?
课件: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杨聪老师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从沈从文先生的原文中找到突破口“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紧抓“意思”设计了以上三个问题:“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可以说杨老师全面解读了原始文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人文情怀,由云南歌会提升到了对人生命的颂歌。
王荣生先生认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是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王先生的论述,也足以说明课后练习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定的重要作用。练习系统的设计,融入了教材编者对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或主题后能做什么的检测,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种巩固。常态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如能以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为抓手来确定教学内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跑题”。
如果能依据不同体式和学情,借助助学系统来选定教学内容,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就会更科学、更合宜。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南白象中学) 《说说文本解读中教学内容的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