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请适当停一停你匆忙的脚步——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文/田秀娟
摘 要: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深有感触:张弛有度,应该是课堂教学节奏的一种境界,而这好像不仅仅应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怎一个“快”字了得?
关键词: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文本选自课外,也无任何可以借鉴的所谓“参考资料”;尽管篇幅不长,但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批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以前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再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在这里,我不想对执教教师教学环节的安排指手画脚,因为每一位执教教师都有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独到思考。我只是觉得,在执教教师安排的这五个教学环节中,前两个环节对于帮助学生走进类似的有一定难度的文本至关重要,理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后三个教学环节,尤其是“连缀成文”的“知青岁月”,似乎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的教学脚步太匆忙了,对文本内容简单加以概括之后就去分析作者的感情,拎出几个词语分析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就去“连缀成文”,然后是学生写作、朗读、评价……为什么不能在那些“有风景”的地方稍作停留并欣赏一番呢?
但我想,不能仅止于此,还应该再适当地停一停我们匆忙的脚步,因为这里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光景?那作者想象中的、现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而且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雪刚飘起来,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的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缘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去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
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给语文课适当“减肥”,让语文课堂尽可能少地去承载一些语文以外的东西,尽可能少地安排一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不大的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用于刀口之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依然是主旋律,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讲”的是精髓和未来,“放”的是皮毛与过去;该“张”则“张”,该“弛”则“弛”,该花时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该浪费时间的,就要加快脚步,是为“张弛有度”。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洪建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广东:广东教育杂志社,2003(11):25.
[2]李宗骥。教坛新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7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619.html
文/田秀娟
摘 要: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深有感触:张弛有度,应该是课堂教学节奏的一种境界,而这好像不仅仅应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怎一个“快”字了得?
关键词: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文本选自课外,也无任何可以借鉴的所谓“参考资料”;尽管篇幅不长,但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批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以前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再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在这里,我不想对执教教师教学环节的安排指手画脚,因为每一位执教教师都有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独到思考。我只是觉得,在执教教师安排的这五个教学环节中,前两个环节对于帮助学生走进类似的有一定难度的文本至关重要,理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后三个教学环节,尤其是“连缀成文”的“知青岁月”,似乎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的教学脚步太匆忙了,对文本内容简单加以概括之后就去分析作者的感情,拎出几个词语分析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就去“连缀成文”,然后是学生写作、朗读、评价……为什么不能在那些“有风景”的地方稍作停留并欣赏一番呢?
但我想,不能仅止于此,还应该再适当地停一停我们匆忙的脚步,因为这里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光景?那作者想象中的、现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而且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雪刚飘起来,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的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缘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去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
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给语文课适当“减肥”,让语文课堂尽可能少地去承载一些语文以外的东西,尽可能少地安排一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不大的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用于刀口之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依然是主旋律,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讲”的是精髓和未来,“放”的是皮毛与过去;该“张”则“张”,该“弛”则“弛”,该花时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该浪费时间的,就要加快脚步,是为“张弛有度”。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洪建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广东:广东教育杂志社,2003(11):25.
[2]李宗骥。教坛新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7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