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探析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难点探析
田 芳(内蒙古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贫困生认定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高校的资助工作,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提出改善意见,并指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和回报意识,为贫困生认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从制度上约束贫困生的行为,以保证资助资源的公平、公正、合理分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67-02
近年来,我国高考招生规模逐年递增,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贫困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群体,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国家和各地高校也都出台了相应的资助政策,使得贫困认定工作成为开展资助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贫困认定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助能否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
一、高校贫困认定工作现状
(一)认定组织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学生生源地认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高校自身认定相结合方式来确定的。由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及贫困具体情况进行说明,高校以此为参据,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结合其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初次评议。之后由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评议,评议出结果后,再通过学院、学校认定工作组审核,贫困生贫困等级最终确定。
(二)认定依据
从贫困生认定依据上看,目前我国高校贫困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孤儿或烈士子女,其他亲属无资助能力者;2)单亲且家庭无固定收入;3)两个以上子女同时在高等学校就读,家庭经济不足以支付学费;4)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卧病,需长期住院治疗;5)父母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6)学生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家庭遭遇自然灾害,学生本人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超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者;7)家庭所在地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家庭无固定收入;或父母均下岗,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生活难以维持者;8)本人在校期间每月最低生活费标准低于所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平时生活节俭,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9)家庭人口多,收入少,且亲友无资助能力者。根据上述依据,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除第一条)可定为困难或一般困难;符合第一条或符合上述两个以上条件者可定为特困生。
二、贫困认定工作的难点
(一)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
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结合学生平时生活、消费情况。客观上看,评议结果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经济情况。首先,生源地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的可信度有待商榷,最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街道或村委会往往是做顺水人情,不看内容只盖章,所以贫困证明很容易就能开出来,致使贫困证明泛滥,使得贫困证明的参考意义大大下降,但在高校贫困认定工作中,贫困证明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造成了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成为贫困认定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二)高额的奖学金发放标准不合理
目前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贫困生而设置的,如果是贫困生,只要学习成绩较优秀,就可以申请,这样一学年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项就可多达数千元;又因为国家奖学金门槛太高,有很多学习成绩较优秀但不贫困的学生,在丰厚奖学金的诱惑下,申请励志奖学金,在当地开取贫困证明,挤占贫困生名额,为贫困认定工作增大了难度。
(三)个体差异造成贫困认定过程很难保证客观公正
从贫困认定组织上看,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其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首先,辅导员对学生平时生活了解并不深入、细致,作为评议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在认定工作中的意见对认定工作起到关键作用,而学生干部、学生代表与贫困生申请者本来就是朋友、老乡或室友,他们在发表认定意见时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其次,有部分贫困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不愿透漏家庭经济情况,放弃贫困生申请,而对于性格开朗而且人缘好的学生更容易让大家了解,获得资助,这让贫困认定工作很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