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初探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初探
1宋溧俊 2徐良将
1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 要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担任着为教育系统培养师资力量的重任,师范类毕业生质量的评估,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本文阐述了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并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检索、问卷调查等方面,获得了六个1级指标: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科技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健康状况,并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个2级指标,构建了完整的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
关键词 师范 毕业生 质量 评估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01-03
高等学校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来实现。师范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做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客观、可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着评估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展,联系实际,确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指标,从而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是根据评估对象分解出来的反映评估对象某个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要素,是对评估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指标体系则是指标群中各项指标按照评估对象自身的逻辑结构排列组合的集合。指标体系有其层次性,层次越高越笼统、越抽象、越具原则性;层次越低越具体、越明确、越具可操作性。
一、构建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原则
若要构建科学、规范、实用的评估体系,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根据构建本评估体系的特点,构建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首先要全面反映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反映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素质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同时,要有所侧重,要找出反映高等师范类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和关键,做到重点突出;其次,要进行科学的指标体系划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确立要有逻辑性,指标内涵要清晰、准确,权重的分配要主次分明、科学合理。
2.目的性原则。又称方向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应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推动功能,体现高等师范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目的就在于通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够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认真查找自身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引导学校按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3.简易性原则。简易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体系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在不遗漏主要项目的前提下,防止贪多求全。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繁琐,一方面,会给教学单位的正常工作带来不便,扰乱了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对评估工作产生畏难情绪或应付心理,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准确。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成果与过程的相关性;二要在评估指标分解中,要认真比较指标内涵中各项目的重要程度,去粗取精;三是尽量减少统计量,不强求所有项目都量化;四是对于可测性差但很重要的项目,可做定性叙述和分析,不宜把项目分得过细。
1.独特性原则。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增加一些诸如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语言表达、师德师风等内容。要全面反映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
二、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构成
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应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设计的教育系统框架和人格结构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评估方案、实施意见以及大纲等文件初步确定,评估体系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评价体系。(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高师学生是未来的教师,要传播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提高,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可见,高师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因此,高师学生要具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各高师院校也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
2.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体系。
高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运用教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的考核。各院校除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评价采用通常的书面考核外,还要注重书面考核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基于师范性特征之上,各专业要有不同的侧重,文科偏重社会实践考核,理科偏重实验考核,音乐、体育、美术则偏重文化艺术修养、专项训练、创作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等。
2.社会输出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学习质量侧重于以学生发展为基础,而社会输出质量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看待高师学生的。由于高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业是极其复杂的,其评价也是很复杂的系统活动,影响评价的因素也就涉及学校、就业单位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对高师毕业生的评价不能只依据单一的指标,或局限于校内的评价,忽视社会评价的重要性,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各个方面。
三、质量评估体系各指标具体内容
1.评估体系指标的获取。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的获取,首先应充分参考教育部针对师范类学生所颁布的一系列方案及评估操作方法(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04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2000]28号)、《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教育部2001年)等文件)。在这些文献、大纲和方案中,都提到了要从思想政治、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一些研究也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体系构建的科学问题,如陈傲俊,周筠梅,施尚明等分别就“评估体系六大主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3级和4及指标”“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理想毕业生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作了研究。这些研究,都结合了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在获取评估体系指标的基础上,为了优化并确定本评估体系指标,笔者还访谈了一些专家以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笔者访谈南京师范大学各学科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共20名,就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其结果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同时,依据构建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原则、构建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师范类本科培养目标,参照他人经验,并通过访谈、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进一步明确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体系指标的具体内容。模型由六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科技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健康状况。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
3.政治思想表现:(1)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指标,主要是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态度、宣传响应程度的考评。具体包括政治理论课及时事学习的个人表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响应和宣传实践的程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是否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个人小结、作业、演讲、论文中的基本政治观点。对于师范类毕业生来说,他所教授的对象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比较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教师的政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中学生将来的政治态度起到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尤其要注意师范类毕业生政治态度的状况。(2)道德品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合。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总有自己的言和行,但一切言行是否考虑到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是否对他人有利,对集体有利,对社会有利,这是衡量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既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赢得社会尊重与赞誉的需要。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3)遵纪守法。相关法规知识也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每个教师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从而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师范类毕业生只有掌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如教育法通论、教师职业道德等,才能既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又受法律、法规的保护。
4.工作态度:(1)事业心。事业心是一种对工作满腔热忱、勇于负责、积极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它属职业道德范畴。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是教师的最高追求。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具有的事业心是:热爱并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努力取得最好成绩;对自己承担的社会工作和应尽的义务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保质保量,善于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2)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工作意识和态度在其行为上的固有反映,具有较强的抗变性,但它又会受所属集体的影响而改变。按照管理心理学的解释,对于通过管理来改变某种行为属于强制性改变方式,是自上而下采取一系列规则约束,并伴之以奖赏、惩罚而追求形成新的行为或风气。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作风应该是:在工作中能深入实际,细致严谨,并高效率工作和求实创新。(3)协作精神。协作精神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一种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敬业爱岗、团结同事,主动合作,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主动参加集体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单位和社会做出贡献。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的课、一门课讲得再好、再精彩,也很难提高全校的教学水平。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既要坚持分工又要重视合作,才能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5.科技知识水平:(1)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对教师而言,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做一名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它使教师知道应该“教什么”,也是教师取得教学教过的基本保证。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属于“本体性知识”范畴,它是指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诸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基本技能等方面。(2)外语水平。外语能力是指外语的语言能力和外语的交际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语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顺利和外界交流,外语是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6.工作能力:(1)教学能力。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使教师知道“为什么教”以及应该“怎样教”,它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能力就属于“条件性知识”范畴,它是指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运用传统的和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这其中涵盖了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等方面。(2)从师技能。从师技能是指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师德师风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训练。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设计和批改作业的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教学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3)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教师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必须具有良好教学科研能力,一方面要使国家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权利与义务。(4)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对计算机发展、计算机性能及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重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其他有关问题。主要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方法;课件制作及现代媒体的熟练应用;掌握常用网络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在因特网上收发E-mail,浏览、查询信息的方法等。
7.工作业绩:(1)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指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也就是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工作量是指教师教学工作量和非教学工作量的总和。教师教学工作量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付出的劳动量,包括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业余辅导、学生学科小组活动指导等工作量。教师非教学工作量是指除教学活动外的其他工作量,包括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量;科研、进修;学校临时安排的其它活动工作量等。(2)贡献成果。贡献成果是指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教学、管理、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及贡献水平。包括是否获省级以上奖励、讲授省级以上公开课、学校重大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有重大贡献者等等。
8.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又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生理健康是指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能力。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内在因素,包括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进取心,有敬业精神、创造精神,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六个1级指标、十四个2级指标,在每一个二级指标下,又进一步细化评估等级和评估标准。构建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对于我们加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和反馈,都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评估和反馈体制将是我们进行教学科研改革的强力保证,这也将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师范生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许建铖主编。《高等学校教育鉴定与水平评估》[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北京六高校合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3]杨异军等编著。《高等教育评价原理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刘凡丰。《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评价质疑》[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
[5]张翎。《主成分分析法在高校学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6]董缘英。《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4)。
[7]董宁艳,刘胜,任义君。《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6)。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789.html
1宋溧俊 2徐良将
1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摘 要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担任着为教育系统培养师资力量的重任,师范类毕业生质量的评估,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本文阐述了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并通过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检索、问卷调查等方面,获得了六个1级指标: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科技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健康状况,并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个2级指标,构建了完整的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
关键词 师范 毕业生 质量 评估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01-03
高等学校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来实现。师范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做好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评估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客观、可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着评估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展,联系实际,确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指标,从而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是根据评估对象分解出来的反映评估对象某个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要素,是对评估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指标体系则是指标群中各项指标按照评估对象自身的逻辑结构排列组合的集合。指标体系有其层次性,层次越高越笼统、越抽象、越具原则性;层次越低越具体、越明确、越具可操作性。
一、构建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原则
若要构建科学、规范、实用的评估体系,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根据构建本评估体系的特点,构建体系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首先要全面反映高等师范教育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反映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素质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同时,要有所侧重,要找出反映高等师范类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和关键,做到重点突出;其次,要进行科学的指标体系划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确立要有逻辑性,指标内涵要清晰、准确,权重的分配要主次分明、科学合理。
2.目的性原则。又称方向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应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推动功能,体现高等师范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目的就在于通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够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认真查找自身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引导学校按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3.简易性原则。简易性原则是指评估指标体系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在不遗漏主要项目的前提下,防止贪多求全。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繁琐,一方面,会给教学单位的正常工作带来不便,扰乱了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对评估工作产生畏难情绪或应付心理,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准确。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成果与过程的相关性;二要在评估指标分解中,要认真比较指标内涵中各项目的重要程度,去粗取精;三是尽量减少统计量,不强求所有项目都量化;四是对于可测性差但很重要的项目,可做定性叙述和分析,不宜把项目分得过细。
1.独特性原则。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增加一些诸如教师素质、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语言表达、师德师风等内容。要全面反映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
二、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构成
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应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设计的教育系统框架和人格结构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评估方案、实施意见以及大纲等文件初步确定,评估体系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评价体系。(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高师学生是未来的教师,要传播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提高,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可见,高师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事业心,直接影响着下一代人。因此,高师学生要具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各高师院校也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
2.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体系。
高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运用教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的考核。各院校除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评价采用通常的书面考核外,还要注重书面考核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在基于师范性特征之上,各专业要有不同的侧重,文科偏重社会实践考核,理科偏重实验考核,音乐、体育、美术则偏重文化艺术修养、专项训练、创作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等。
2.社会输出质量评价体系。学生学习质量侧重于以学生发展为基础,而社会输出质量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看待高师学生的。由于高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业是极其复杂的,其评价也是很复杂的系统活动,影响评价的因素也就涉及学校、就业单位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对高师毕业生的评价不能只依据单一的指标,或局限于校内的评价,忽视社会评价的重要性,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各个方面。
三、质量评估体系各指标具体内容
1.评估体系指标的获取。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的获取,首先应充分参考教育部针对师范类学生所颁布的一系列方案及评估操作方法(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04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2000]28号)、《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教育部2001年)等文件)。在这些文献、大纲和方案中,都提到了要从思想政治、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一些研究也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体系构建的科学问题,如陈傲俊,周筠梅,施尚明等分别就“评估体系六大主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3级和4及指标”“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理想毕业生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作了研究。这些研究,都结合了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在获取评估体系指标的基础上,为了优化并确定本评估体系指标,笔者还访谈了一些专家以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笔者访谈南京师范大学各学科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共20名,就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其结果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同时,依据构建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原则、构建评估体系的理论基础、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师范类本科培养目标,参照他人经验,并通过访谈、文献资料总结等方法,进一步明确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体系指标的具体内容。模型由六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科技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健康状况。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二级指标。
3.政治思想表现:(1)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指标,主要是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态度、宣传响应程度的考评。具体包括政治理论课及时事学习的个人表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响应和宣传实践的程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是否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个人小结、作业、演讲、论文中的基本政治观点。对于师范类毕业生来说,他所教授的对象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比较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教师的政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中学生将来的政治态度起到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尤其要注意师范类毕业生政治态度的状况。(2)道德品质。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合。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总有自己的言和行,但一切言行是否考虑到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是否对他人有利,对集体有利,对社会有利,这是衡量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既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赢得社会尊重与赞誉的需要。高等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3)遵纪守法。相关法规知识也是专业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每个教师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从而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师范类毕业生只有掌握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如教育法通论、教师职业道德等,才能既圆满完成任务,同时又受法律、法规的保护。
4.工作态度:(1)事业心。事业心是一种对工作满腔热忱、勇于负责、积极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它属职业道德范畴。教师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认可是教师的最高追求。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具有的事业心是:热爱并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认真刻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努力取得最好成绩;对自己承担的社会工作和应尽的义务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保质保量,善于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2)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工作意识和态度在其行为上的固有反映,具有较强的抗变性,但它又会受所属集体的影响而改变。按照管理心理学的解释,对于通过管理来改变某种行为属于强制性改变方式,是自上而下采取一系列规则约束,并伴之以奖赏、惩罚而追求形成新的行为或风气。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作风应该是:在工作中能深入实际,细致严谨,并高效率工作和求实创新。(3)协作精神。协作精神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一种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敬业爱岗、团结同事,主动合作,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主动参加集体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单位和社会做出贡献。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人的课、一门课讲得再好、再精彩,也很难提高全校的教学水平。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扬团队精神,既要坚持分工又要重视合作,才能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5.科技知识水平:(1)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对教师而言,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做一名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它使教师知道应该“教什么”,也是教师取得教学教过的基本保证。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属于“本体性知识”范畴,它是指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诸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基本技能等方面。(2)外语水平。外语能力是指外语的语言能力和外语的交际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语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顺利和外界交流,外语是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6.工作能力:(1)教学能力。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使教师知道“为什么教”以及应该“怎样教”,它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能力就属于“条件性知识”范畴,它是指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运用传统的和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这其中涵盖了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效果等方面。(2)从师技能。从师技能是指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师德师风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训练。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设计和批改作业的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教学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3)教学科研能力。教学科研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教师既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必须具有良好教学科研能力,一方面要使国家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权利与义务。(4)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对计算机发展、计算机性能及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重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其他有关问题。主要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方法;课件制作及现代媒体的熟练应用;掌握常用网络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在因特网上收发E-mail,浏览、查询信息的方法等。
7.工作业绩:(1)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是指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情况,也就是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工作量是指教师教学工作量和非教学工作量的总和。教师教学工作量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付出的劳动量,包括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业余辅导、学生学科小组活动指导等工作量。教师非教学工作量是指除教学活动外的其他工作量,包括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量;科研、进修;学校临时安排的其它活动工作量等。(2)贡献成果。贡献成果是指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教学、管理、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及贡献水平。包括是否获省级以上奖励、讲授省级以上公开课、学校重大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有重大贡献者等等。
8.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又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生理健康是指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能力。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内在因素,包括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进取心,有敬业精神、创造精神,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包括六个1级指标、十四个2级指标,在每一个二级指标下,又进一步细化评估等级和评估标准。构建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对于我们加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和反馈,都有着重要意义,完善的评估和反馈体制将是我们进行教学科研改革的强力保证,这也将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师范生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许建铖主编。《高等学校教育鉴定与水平评估》[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北京六高校合编。《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3]杨异军等编著。《高等教育评价原理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刘凡丰。《等教育质量的概念和评价质疑》[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
[5]张翎。《主成分分析法在高校学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6]董缘英。《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4)。
[7]董宁艳,刘胜,任义君。《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6)。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毕业生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