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体验”实施模式初探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体验”实施模式初探
■朱仁望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计划规定的中小学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不是既定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落实,而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得到了一致认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学校和教师,也开发出大量的经典案例。然而,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师资配备明显不足,兼职教师居多,造成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均衡。因此,研究并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及其特征,对于该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其主要精神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什么是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它常常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的意义与价值,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通常而言,体验的意义是内隐的。因而可以说,体验是自主的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获取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与价值关涉而历经接受、批判、反思和建构这一过程的主观内省活动。一般来说,体验具有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主观性特征。
一、“实践体验”模式以及师生活动流程图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在的基本理念(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知识的整合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多样性),在大量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实践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并拟定了该模式的基本操作结构及师生活动流程图,图示如下:
二、“实践体验”模式基本操作结构及师生活动流程说明
“实践体验”模式的基本操作结构包括五个阶段:确定主题阶段、设计准备阶段、自主活动阶段、交流评价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学生活动的流程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制定计划、提出假设——具体行动、过程展开——展示成果、形成结论——应用实践、生成问题。教师的指导活动有:营造情境、引发问题——提供背景、指导计划——提出建议、参与活动——提炼方法、测查评价——创造条件、拓展提升。
第一个阶段是确定主题。其中,学生选择和提出活动的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从实际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在确定主题阶段,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选择、提出和确定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相关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完善。
第二个阶段是设计准备。教师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活动的范围,诱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研究活动。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因而,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只有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他们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般包括:
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②活动的内容;
③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④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⑤活动的具体过程;
⑥任务和分工;
⑦保证条件。
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第三个阶段是自主活动,也叫做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
第四个阶段是交流评价。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活动项目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体验”实施模式初探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805.html
■朱仁望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计划规定的中小学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不是既定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落实,而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得到了一致认可,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学校和教师,也开发出大量的经典案例。然而,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师资配备明显不足,兼职教师居多,造成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均衡。因此,研究并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及其特征,对于该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其主要精神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什么是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它常常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对象的意义与价值,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通常而言,体验的意义是内隐的。因而可以说,体验是自主的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获取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与价值关涉而历经接受、批判、反思和建构这一过程的主观内省活动。一般来说,体验具有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主观性特征。
一、“实践体验”模式以及师生活动流程图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在的基本理念(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知识的整合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多样性),在大量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实践体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并拟定了该模式的基本操作结构及师生活动流程图,图示如下:
二、“实践体验”模式基本操作结构及师生活动流程说明
“实践体验”模式的基本操作结构包括五个阶段:确定主题阶段、设计准备阶段、自主活动阶段、交流评价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学生活动的流程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制定计划、提出假设——具体行动、过程展开——展示成果、形成结论——应用实践、生成问题。教师的指导活动有:营造情境、引发问题——提供背景、指导计划——提出建议、参与活动——提炼方法、测查评价——创造条件、拓展提升。
第一个阶段是确定主题。其中,学生选择和提出活动的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从实际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在确定主题阶段,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选择、提出和确定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相关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完善。
第二个阶段是设计准备。教师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活动的范围,诱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机。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研究活动。
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因而,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只有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他们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般包括:
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②活动的内容;
③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④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⑤活动的具体过程;
⑥任务和分工;
⑦保证条件。
在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第三个阶段是自主活动,也叫做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
第四个阶段是交流评价。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活动项目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体验”实施模式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