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探求论文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探求
佟昕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其深刻的社会的背景和历史的原因,既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教育上的反映,也精英教育指导思想下教育政策作用的结果;既受制度性因素直接制约,也是非制度性因素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不足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中国的GDP为471564亿元①。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的排名就比较落后了。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强,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不足。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十多年过去了,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为2.81%,②2006年为3.01%③。有数据显示:2006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为1400亿人民币,约折合170亿美元,仅占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而中国现有学龄人口数量为2.14亿人,占全球受教育总人口的22%,也就是说,中国用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在教育占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⑤
在这种义务教育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义务教育不可能高水平均衡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样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宁江区为例,根据2007年宁江区教育局财会科统计数字表明:2007年教育财政投入198820万元,财政工资就196600万元,教育公共经费才490万元,④这根本不能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2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各种宏观和微观制度安排,都在不断强化着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从而造成了今天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于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面,城市几乎聚集起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就教育而言,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正,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位置,使城乡义务教育显示出二元结构的局面。1985年以来国家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这一体制的实质是把国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以合法形式直接转嫁到农民身上。虽然在2001年,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补充措施,出台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由农民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局面。
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重新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的体制,但是,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还是太低,义务教育的发展还是依赖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已经很落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制度性因素助长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3.1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首先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杜育红认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⑥因为能够多渠道筹集到教育经费的往往是那些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这样就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其次,我国长期的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即“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县城办高中”。义务教育经费由乡镇来承担,受农村经济落后限制,农村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尽管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这些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太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3.2重点学校政策。
章飞(2005)认为八十年代的重点学校政策,的确适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在短期内培养了人才,但同时这种政策也加剧了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⑦正是这种优先发展的教育政策,拉开了校际之间的距离。而随后出现的学校改制的政策更是使这些重点学校锦上添花,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以宁江区为例,八十年代被认定为重点中学的学校有2所,当时,政府为支持和扶持这两所学校,从别的学校调来大批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投入上也给以倾斜,这两所学校率先改善了办学条件。2001年,这两所学校被定为改制学校,可以名正言顺的向社会募集资金,凡是择校的学生都必须交纳一些数额不菲的择校费,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此,这两所学校汇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拉开了与其他学校的距离,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新《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过去的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已经奠定了这种不均衡的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观。
4非制度性因素对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梁清认为,非制度性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内隐驱动力”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固然是受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但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觑。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也是源于中国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长期在这种价值追求中生存的学校,渐渐改变了其行为,成为了“考试的训练场”。同时,也对某些教育政策,如重点学校政策、督导评估政策等,提供了其生存的土壤。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另外,部分决策者对均衡发展认识不足,也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尽管,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教育发展阶段变了,政府某些决策者扶优创先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却没有变,不论是在人财物的投入上,还是在管理上,政府始终对重点学校关爱有加,仍然用短缺经济培养精英人才的思想来办公共教育。同时,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财政投入总体不足,相比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发展一两所示范校、窗口校,对于领导者而言,更容易出政绩。同时,校际差距越大,择校现象越严重,某些领导者就越受益。因此,某些当权者为自身利益,往往不愿意各校之间均衡发展,相反,还人为地扩大这种差距,助长这种态势。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探求论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812.html
佟昕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其深刻的社会的背景和历史的原因,既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教育上的反映,也精英教育指导思想下教育政策作用的结果;既受制度性因素直接制约,也是非制度性因素长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不足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中国的GDP为471564亿元①。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的排名就比较落后了。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强,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不足。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十多年过去了,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为2.81%,②2006年为3.01%③。有数据显示:2006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为1400亿人民币,约折合170亿美元,仅占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而中国现有学龄人口数量为2.14亿人,占全球受教育总人口的22%,也就是说,中国用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在教育占世界22%的受教育人口。⑤
在这种义务教育总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义务教育不可能高水平均衡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样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宁江区为例,根据2007年宁江区教育局财会科统计数字表明:2007年教育财政投入198820万元,财政工资就196600万元,教育公共经费才490万元,④这根本不能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2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各种宏观和微观制度安排,都在不断强化着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从而造成了今天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格局。于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面,城市几乎聚集起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就教育而言,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正,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位置,使城乡义务教育显示出二元结构的局面。1985年以来国家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教育论文 fanwen.oyaya.net)这一体制的实质是把国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以合法形式直接转嫁到农民身上。虽然在2001年,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补充措施,出台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由农民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局面。
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重新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的体制,但是,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还是太低,义务教育的发展还是依赖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已经很落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制度性因素助长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3.1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首先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杜育红认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财政体制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⑥因为能够多渠道筹集到教育经费的往往是那些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这样就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其次,我国长期的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即“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县城办高中”。义务教育经费由乡镇来承担,受农村经济落后限制,农村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尽管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这些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发展水平太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3.2重点学校政策。
章飞(2005)认为八十年代的重点学校政策,的确适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在短期内培养了人才,但同时这种政策也加剧了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⑦正是这种优先发展的教育政策,拉开了校际之间的距离。而随后出现的学校改制的政策更是使这些重点学校锦上添花,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以宁江区为例,八十年代被认定为重点中学的学校有2所,当时,政府为支持和扶持这两所学校,从别的学校调来大批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投入上也给以倾斜,这两所学校率先改善了办学条件。2001年,这两所学校被定为改制学校,可以名正言顺的向社会募集资金,凡是择校的学生都必须交纳一些数额不菲的择校费,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此,这两所学校汇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拉开了与其他学校的距离,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新《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过去的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已经奠定了这种不均衡的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观。
4非制度性因素对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梁清认为,非制度性因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内隐驱动力”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固然是受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但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觑。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均衡,也是源于中国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长期在这种价值追求中生存的学校,渐渐改变了其行为,成为了“考试的训练场”。同时,也对某些教育政策,如重点学校政策、督导评估政策等,提供了其生存的土壤。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另外,部分决策者对均衡发展认识不足,也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尽管,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教育发展阶段变了,政府某些决策者扶优创先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却没有变,不论是在人财物的投入上,还是在管理上,政府始终对重点学校关爱有加,仍然用短缺经济培养精英人才的思想来办公共教育。同时,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财政投入总体不足,相比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发展一两所示范校、窗口校,对于领导者而言,更容易出政绩。同时,校际差距越大,择校现象越严重,某些领导者就越受益。因此,某些当权者为自身利益,往往不愿意各校之间均衡发展,相反,还人为地扩大这种差距,助长这种态势。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探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