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出路
任重道远破冰远航——浅谈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出路
王芳
(益阳市一中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高中选修课多样化建设,是自2003年新课改以来重新提起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虽然在全国各地的精英高中已经有成功开课的范例,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气候。基于选修中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其兴趣爱好的拓展与提升等特点,选修课多样化的推行势在必行。但要将选修课的多样化推进到每一所普通高中,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包括认识不清、经费短缺、师资薄弱、生源基础较差、研究体系不健全、学藉管理与评价体制难以建立等,只有突破这些困难,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多样化在普通高中的普遍开展,并有更远大的前景。
关键词: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现实困境;未来出路;后果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11-03
作者简介:王芳(1977- ),女,湖南益阳人,中学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选修课的理念源自于美国,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由于其具有“教学在班额统一性运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以更小的单位集中教育资源,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的独特属性,以及通过实践对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慢慢为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所熟知,并引进加以运用。资料显示,20世纪20年代,中国就已经引进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然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教育的道路曲折多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一度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这种教育基本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其不能得到更全面自由的发展。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课程“选修”概念再一次植入到课程改革中,至于其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受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固有因素影响而正式成文地提出选修课将运用于高中阶段,应始于2003年,后经过一些师资力量强大的精英高中的实验,最后促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选修课的政策: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
那么,在精英高中已基本形成模式的情况下,多样化的选修课要在普通高中推广下去,还存在哪些困难?多样化的选修课怎样在普通高中全面铺开并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旦形成规模,它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的现实困境
毋庸置疑,多样化的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开设,存在着种种现实的困难,这些困难直接阻碍了选修课的发展,是选修课多样化推行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选修课多样化的本质认识不清,是导致选修课无法真正走进高中教育的思想根源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规定了必修课和限定的选修课的教学科目,2003年进行新课改试验以来,选修的内容也是被规定了的,与必修从操作模式上来比,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其尴尬的位置,这一部分选修被称为了选修Ⅰ,而由学校自主研发并执行的被称为选修Ⅱ,从此名称可看出,选修的真正理念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它只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用来应付新课改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是保障人才培养多样性的需要,是教育民主化进而影响社会民主化的教学制度创新”,“选修课的设置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落实多样性的选修课,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认识到多样化的选修课开设并不是为了应付,而是真正满足人的全面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才能从根源解决消极应对的问题,才能积极地去开发课程,创造多样化发展的局面。普通高中的学生更不是以学业成绩见长,故而也更为迫切地需要多样性选修理念的植入以激发其各方面的潜能。
2.对多样性选修课的经费投入太缺乏,是导致选修课无法在高中教育中广泛推行的现实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多样性选修课程的开设,既然将凝聚大量研发者的智慧与体力,也就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力量,一者为实验中所需要的教具经费,一者为发放给研发者的耗时耗力补偿,一者为选修课的招生费用。而现实情况是,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本来就相对短缺,此点可参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一文,必修与选修Ⅰ的模块教学形式,因有其统一且完善的执行与评价体制而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这样自然就会缩减对选修Ⅱ的投入。选修的教育经费投入太少,便会导致教学硬件落后,高水平师资无法集中,优秀生源短缺,选修课多样化开展的理念就无法以最好的形式展现,这样,选修Ⅱ的推行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3.普通高中的师资力量薄弱,缺少研究性、拓展性与创新性人才,是选修课多样化建设的硬伤
与精英高中老师队伍结构相同的是,普通高中老师也分为三个层次:中老年教师、壮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的是,其所占的比例与知识层面有巨大差别。相比之下,同为中老年教师层,精英高中的中老年教师在原有教育体制的严格要求下,大部分毕业于各大高校,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修养,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新生事物,他们多年的素养决定了他们的挑战欲有了用武之地,而普通高中的中老年教师,由于青年时毕业院校的狭隘性,自身学问修养与人生追求的定位普遍相对较低,这使他们大部分处于疲软的老化状态;精英高中的壮年层,由于残酷的竞争,而大部分进行了专业化的再学习,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而普通高中的壮年层,虽然也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多属近十年学校扩招后各地外调而来,虽然一样优秀,但由于来到新的地方疲于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应付,也已对科研一事失去了部分热情;至于精英高中的青年层,则多数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本来就是某方面的专业型人才,研究力极强者,普通高中的青年层,初来乍到,学习上好课,便是头等大事,根本没有时间去用心钻研(具体数据见本课题 《浅谈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出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889.html
王芳
(益阳市一中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高中选修课多样化建设,是自2003年新课改以来重新提起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虽然在全国各地的精英高中已经有成功开课的范例,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气候。基于选修中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其兴趣爱好的拓展与提升等特点,选修课多样化的推行势在必行。但要将选修课的多样化推进到每一所普通高中,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包括认识不清、经费短缺、师资薄弱、生源基础较差、研究体系不健全、学藉管理与评价体制难以建立等,只有突破这些困难,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多样化在普通高中的普遍开展,并有更远大的前景。
关键词: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现实困境;未来出路;后果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11-03
作者简介:王芳(1977- ),女,湖南益阳人,中学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选修课的理念源自于美国,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由于其具有“教学在班额统一性运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以更小的单位集中教育资源,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的独特属性,以及通过实践对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慢慢为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所熟知,并引进加以运用。资料显示,20世纪20年代,中国就已经引进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然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教育的道路曲折多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一度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这种教育基本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其不能得到更全面自由的发展。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课程“选修”概念再一次植入到课程改革中,至于其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受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固有因素影响而正式成文地提出选修课将运用于高中阶段,应始于2003年,后经过一些师资力量强大的精英高中的实验,最后促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选修课的政策: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
那么,在精英高中已基本形成模式的情况下,多样化的选修课要在普通高中推广下去,还存在哪些困难?多样化的选修课怎样在普通高中全面铺开并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旦形成规模,它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的现实困境
毋庸置疑,多样化的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开设,存在着种种现实的困难,这些困难直接阻碍了选修课的发展,是选修课多样化推行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选修课多样化的本质认识不清,是导致选修课无法真正走进高中教育的思想根源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规定了必修课和限定的选修课的教学科目,2003年进行新课改试验以来,选修的内容也是被规定了的,与必修从操作模式上来比,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其尴尬的位置,这一部分选修被称为了选修Ⅰ,而由学校自主研发并执行的被称为选修Ⅱ,从此名称可看出,选修的真正理念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它只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用来应付新课改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是保障人才培养多样性的需要,是教育民主化进而影响社会民主化的教学制度创新”,“选修课的设置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落实多样性的选修课,才是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认识到多样化的选修课开设并不是为了应付,而是真正满足人的全面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才能从根源解决消极应对的问题,才能积极地去开发课程,创造多样化发展的局面。普通高中的学生更不是以学业成绩见长,故而也更为迫切地需要多样性选修理念的植入以激发其各方面的潜能。
2.对多样性选修课的经费投入太缺乏,是导致选修课无法在高中教育中广泛推行的现实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多样性选修课程的开设,既然将凝聚大量研发者的智慧与体力,也就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力量,一者为实验中所需要的教具经费,一者为发放给研发者的耗时耗力补偿,一者为选修课的招生费用。而现实情况是,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本来就相对短缺,此点可参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一文,必修与选修Ⅰ的模块教学形式,因有其统一且完善的执行与评价体制而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这样自然就会缩减对选修Ⅱ的投入。选修的教育经费投入太少,便会导致教学硬件落后,高水平师资无法集中,优秀生源短缺,选修课多样化开展的理念就无法以最好的形式展现,这样,选修Ⅱ的推行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3.普通高中的师资力量薄弱,缺少研究性、拓展性与创新性人才,是选修课多样化建设的硬伤
与精英高中老师队伍结构相同的是,普通高中老师也分为三个层次:中老年教师、壮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的是,其所占的比例与知识层面有巨大差别。相比之下,同为中老年教师层,精英高中的中老年教师在原有教育体制的严格要求下,大部分毕业于各大高校,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修养,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新生事物,他们多年的素养决定了他们的挑战欲有了用武之地,而普通高中的中老年教师,由于青年时毕业院校的狭隘性,自身学问修养与人生追求的定位普遍相对较低,这使他们大部分处于疲软的老化状态;精英高中的壮年层,由于残酷的竞争,而大部分进行了专业化的再学习,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而普通高中的壮年层,虽然也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多属近十年学校扩招后各地外调而来,虽然一样优秀,但由于来到新的地方疲于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应付,也已对科研一事失去了部分热情;至于精英高中的青年层,则多数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本来就是某方面的专业型人才,研究力极强者,普通高中的青年层,初来乍到,学习上好课,便是头等大事,根本没有时间去用心钻研(具体数据见本课题 《浅谈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