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
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合并若干门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及系列课程。三是创新性原则,不仅要对现有课程其中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重新排列组合,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开设前沿性课程。课程创新不仅要重视新兴学科,还要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池州学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3大课程平台。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长课等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大学体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划分,涵盖各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和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为目标,强调基础性、通识性。专业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专长课是为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实际,合理进行课程优化设置,开设以研究为主的探究型课程和以实现与企事业等单位无缝对接的实践性、创业性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个模块。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可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小论文、专业技法、体育训练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要将课外实践课程化,将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扩展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活动,将集中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课程化改造,加大第二课堂学分比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3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可开设“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文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等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开展的课程和相关活动,主要包括各类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为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
教研室应围绕前述3个平台、9大课程模块,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点、社会需求,精心构建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着重要把握2个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和专长课的设计。要适当减少核心课程,改变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注重课程内容编排的模块化、问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应注重融入职业元素和岗位要求,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建立起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的动态更新机制。要强化专长课程模块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设置专长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志向,灵活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性和职业适应性。二是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注重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3个结合,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3种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在低年级安排专业认知实践,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专业课程教学要通过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专业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时,理工类专业在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各专业都要增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动学校教学进一步贴近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实际。
研究制订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提纲,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大纲的功用有计划、契约、沟通、认知路线图、学术记录和教学评估等。教师通过拟定课程大纲,就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方法做出全面的计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方法、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准。课程大纲起到了约束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课程教学行为的合同作用。课程大纲是教师给学生的课程名片,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告知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能够达到哪些教学目的, 以及使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大纲,或制度建设力度不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大纲建设上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这些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应把课程大纲的研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首要事务来做。
教研室研究制订课程大纲时可注意2个问题:一是了解课程大纲的内容,一份规范的课程大纲主要有13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学年、学期、课程名称、上课时间等;(2)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办公室、答疑时间和联系方式;(3)课程要求,以及其他由教师或系所提出的必须具备的要求;(4)课程简介,包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等;(5)学生需要阅读或使用的书籍等材料;(6)学生的作业要求;(7)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依据、评分方法和权重分布;(8)学生的责任和课程政策的理由;(9)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人)的特别安排;(10)课程进度表,包括各周教学主题、阅读论著或教科书章节、相关作业提交截止期等;(11)成功完成本课程学习须耗费的时间(如每周若干小时);(12)必读资料以外的补充阅读信息;(13)供学生记录其他选课生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处所。教研室可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上述内容编制课程大纲。二是重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研制。池州学院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6956.html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长课等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基础课、大学体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划分,涵盖各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和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为目标,强调基础性、通识性。专业课以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专长课是为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而设置的课程。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实际,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实际,合理进行课程优化设置,开设以研究为主的探究型课程和以实现与企事业等单位无缝对接的实践性、创业性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个模块。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可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小论文、专业技法、体育训练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要将课外实践课程化,将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扩展到学生自学、社会实践活动,将集中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课程化改造,加大第二课堂学分比例。
素质拓展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3个模块。文化素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可开设“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文学素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等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开展的课程和相关活动,主要包括各类社会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为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
教研室应围绕前述3个平台、9大课程模块,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点、社会需求,精心构建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着重要把握2个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和专长课的设计。要适当减少核心课程,改变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注重课程内容编排的模块化、问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应注重融入职业元素和岗位要求,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建立起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的动态更新机制。要强化专长课程模块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设置专长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就业志向,灵活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性和职业适应性。二是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注重课内与课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校内与校外3个结合,按照基础、提高、综合3个层次和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3种形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要在低年级安排专业认知实践,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专业课程教学要通过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专业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时,理工类专业在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各专业都要增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动学校教学进一步贴近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实际。
研究制订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提纲,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依据。课程大纲的功用有计划、契约、沟通、认知路线图、学术记录和教学评估等。教师通过拟定课程大纲,就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教学方法做出全面的计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理念和方法、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准。课程大纲起到了约束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课程教学行为的合同作用。课程大纲是教师给学生的课程名片,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的基本信息,告知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能够达到哪些教学目的, 以及使学生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大纲,或制度建设力度不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大纲建设上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这些本科院校的教研室应把课程大纲的研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首要事务来做。
教研室研究制订课程大纲时可注意2个问题:一是了解课程大纲的内容,一份规范的课程大纲主要有13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学年、学期、课程名称、上课时间等;(2)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办公室、答疑时间和联系方式;(3)课程要求,以及其他由教师或系所提出的必须具备的要求;(4)课程简介,包括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等;(5)学生需要阅读或使用的书籍等材料;(6)学生的作业要求;(7)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依据、评分方法和权重分布;(8)学生的责任和课程政策的理由;(9)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人)的特别安排;(10)课程进度表,包括各周教学主题、阅读论著或教科书章节、相关作业提交截止期等;(11)成功完成本课程学习须耗费的时间(如每周若干小时);(12)必读资料以外的补充阅读信息;(13)供学生记录其他选课生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处所。教研室可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上述内容编制课程大纲。二是重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研制。池州学院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室工作的基本路径:研究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