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让思维结出创新的硕果——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文/田海霞
摘 要:思考,是人类大脑开出的最美之花;创造,是通过思考结成的最甜硕果。语文教学,不仅是舌尖上的口吐芬兰,更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极佳园地。
关键词:创造力;语文学习;途径
创造力根据适用范围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与初级创造力。“所谓普通创造力,是指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所谓初级创造力,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价值。”本文所论主要指这种初级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走出惯性思维,创造形象,展开想象,从而培养新人,培养有思想、爱创造的合格公民。
一、语文学习创造力的特征
1。直观顿悟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主要特点。关于“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文”本身的内涵,二是“人”与“文”的关系。“人”揭示的是人的自然特质。无论是从生物学上来看,还是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遗传造成的先天差异使人的个性、气质及潜能都有不同。因此,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个体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文”指文化,它“揭示我们对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创造力富有直观顿悟特征,从阅读中得到某种启迪,获得精神力量,完善人格;灵感出现,写出佳作;问题提示,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类似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以文字呈现,但在学生那里很容易将它转化成声音画面;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可触、可感地立于学生面前,呼之欲出;文学取材来自于生活,描写的也是生活,学生在阅读时势必会不断代入,身临其境感受加工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教学的创造力培养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学生这种直观顿悟能力。总之,直观顿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2.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想象对创造的作用。语文是发展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科。“见到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想到另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就叫联想”,也即有中生有。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其实就是“在头脑里表象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东西,创造一个人过去未曾遇到过的物体和现象形象,产生尚待创造东西的观念……”可见,联想与想象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语文是建立在联想与想象基础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想象的过程,而阅读具有多元阐释性,这种多元性正是因为文本可以不断解读,可供众多读者引发联想。
当然,就学生而言,其创造力还有其他多种表现与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两点特征。
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途径的探索
1.养成学生直观顿悟的能力
直观顿悟不是一种玄虚的能力,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而,平常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种生活既可以是直接地自己参与身边的生活,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书籍、媒体等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可让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也可开辟班级时事讲坛,开展一事多议,在活动中思考,在写作中反思,通过思考、感悟逐渐增加对生活的原始积累。事实证明,每个学生,其实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这种直观顿悟能力的实质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准备,学生时期真正能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少之又少,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
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是人的自我觉醒,如果语文教学也大搞题海战术,成批量生产统一产品,就根本无法谈创新意识。语文人文性特征只有以“人”为根本,才能学习“文”,当课堂提问能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轻易地否定它,那么,学生会更加热衷思考;当教师纠正学生思考的误区时,能够巧妙地将其引向思考的另一条小径,那么,学生思考发散性会更强;当学生思考“山重水复”无路可行时,教师能够提供前行的拐杖,而不是直接将他们带向终点,那么,学生思维的层次会更有深度。
当这种主体意识觉醒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个性,因此,要让学生思维能结出创新的硕果,最关键是引路人——教师观念的改变。无数事实证明“开放、民主型的教师和教学态度、方法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肯定学生合情合理但不标准的见解,不轻易抹杀学生思维的火花,细心呵护学生“幼稚”的回答。马斯洛认为创造力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这种“失去”恐怕与我们教育太追求答案的唯一与标准有关,当一个学生说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有》是暗恋、单相思时,你能说它错吗?泰戈尔并没有直接指明他要表达的是相恋,为何不允许学生用他们的经验与年龄心理来解读?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创造力的构成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可见,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关键。
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定势。定势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心理定势是创造的障碍,它总引导人朝常规思考,“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跳出这个窠臼,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非常注重思维的变通性,即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这其实就是想象能力的表现,学生作文表现是千篇一律的题材与感受,其实就是缺乏想象能力的表现。那么,怎样让学生思维变通富有想象力呢?其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口头作文与随笔更是训练逆向思维的良好契机,这需要教师精心组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例如,“近墨者黑”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思考,相反,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近墨者未必黑”。想象的翅膀要能振翅飞翔,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与机会,同时,也需要进行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如,可模仿文学读本中的范例,卡夫卡可以用荒诞夸张的方式将人变成甲虫,在读懂其对生活的控诉之时也可以让学生尽情想象摹写,还可以进行表象组合训练。例如,用“牛奶 台灯 打印机”意象组合设想一个情景。如果经常用这种方式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所需,语文课堂应该是思想与智慧火花迸发的最佳天地,只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即使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教越聪明,最终会结出创造之硕果,这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的重建。天津师范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3)。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阿·斯米尔诺夫。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知用中学)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7000.html
文/田海霞
摘 要:思考,是人类大脑开出的最美之花;创造,是通过思考结成的最甜硕果。语文教学,不仅是舌尖上的口吐芬兰,更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极佳园地。
关键词:创造力;语文学习;途径
创造力根据适用范围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与初级创造力。“所谓普通创造力,是指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所谓初级创造力,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价值。”本文所论主要指这种初级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走出惯性思维,创造形象,展开想象,从而培养新人,培养有思想、爱创造的合格公民。
一、语文学习创造力的特征
1。直观顿悟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主要特点。关于“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文”本身的内涵,二是“人”与“文”的关系。“人”揭示的是人的自然特质。无论是从生物学上来看,还是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遗传造成的先天差异使人的个性、气质及潜能都有不同。因此,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个体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文”指文化,它“揭示我们对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创造力富有直观顿悟特征,从阅读中得到某种启迪,获得精神力量,完善人格;灵感出现,写出佳作;问题提示,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类似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以文字呈现,但在学生那里很容易将它转化成声音画面;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可触、可感地立于学生面前,呼之欲出;文学取材来自于生活,描写的也是生活,学生在阅读时势必会不断代入,身临其境感受加工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教学的创造力培养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学生这种直观顿悟能力。总之,直观顿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2.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想象对创造的作用。语文是发展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科。“见到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想到另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就叫联想”,也即有中生有。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其实就是“在头脑里表象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东西,创造一个人过去未曾遇到过的物体和现象形象,产生尚待创造东西的观念……”可见,联想与想象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语文是建立在联想与想象基础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想象的过程,而阅读具有多元阐释性,这种多元性正是因为文本可以不断解读,可供众多读者引发联想。
当然,就学生而言,其创造力还有其他多种表现与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两点特征。
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途径的探索
1.养成学生直观顿悟的能力
直观顿悟不是一种玄虚的能力,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而,平常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种生活既可以是直接地自己参与身边的生活,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书籍、媒体等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可让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也可开辟班级时事讲坛,开展一事多议,在活动中思考,在写作中反思,通过思考、感悟逐渐增加对生活的原始积累。事实证明,每个学生,其实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这种直观顿悟能力的实质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准备,学生时期真正能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少之又少,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
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是人的自我觉醒,如果语文教学也大搞题海战术,成批量生产统一产品,就根本无法谈创新意识。语文人文性特征只有以“人”为根本,才能学习“文”,当课堂提问能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轻易地否定它,那么,学生会更加热衷思考;当教师纠正学生思考的误区时,能够巧妙地将其引向思考的另一条小径,那么,学生思考发散性会更强;当学生思考“山重水复”无路可行时,教师能够提供前行的拐杖,而不是直接将他们带向终点,那么,学生思维的层次会更有深度。
当这种主体意识觉醒之后,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个性,因此,要让学生思维能结出创新的硕果,最关键是引路人——教师观念的改变。无数事实证明“开放、民主型的教师和教学态度、方法较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肯定学生合情合理但不标准的见解,不轻易抹杀学生思维的火花,细心呵护学生“幼稚”的回答。马斯洛认为创造力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这种“失去”恐怕与我们教育太追求答案的唯一与标准有关,当一个学生说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有》是暗恋、单相思时,你能说它错吗?泰戈尔并没有直接指明他要表达的是相恋,为何不允许学生用他们的经验与年龄心理来解读?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创造力的构成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可见,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关键。
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定势。定势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心理定势是创造的障碍,它总引导人朝常规思考,“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跳出这个窠臼,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非常注重思维的变通性,即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这其实就是想象能力的表现,学生作文表现是千篇一律的题材与感受,其实就是缺乏想象能力的表现。那么,怎样让学生思维变通富有想象力呢?其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口头作文与随笔更是训练逆向思维的良好契机,这需要教师精心组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例如,“近墨者黑”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思考,相反,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近墨者未必黑”。想象的翅膀要能振翅飞翔,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与机会,同时,也需要进行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如,可模仿文学读本中的范例,卡夫卡可以用荒诞夸张的方式将人变成甲虫,在读懂其对生活的控诉之时也可以让学生尽情想象摹写,还可以进行表象组合训练。例如,用“牛奶 台灯 打印机”意象组合设想一个情景。如果经常用这种方式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所需,语文课堂应该是思想与智慧火花迸发的最佳天地,只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即使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教越聪明,最终会结出创造之硕果,这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的重建。天津师范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3)。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阿·斯米尔诺夫。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知用中学)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